首页 -> 2008年第6期

“四维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思想与实践

作者:薛素铎 李庆丰 李振泉 赵一夫 刘晓慧 王 辉

程序和过程是:确定教学质量发展目标,制定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收集与分析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信息,教学质量的检测与评价,信息反馈及调节与控制。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标准的科学化。
  
  三、“四维一体”模式F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
  
  1、构建教师教学发展平台,探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有效机制
  (1)抓两头,促整体,构建日常教学“导教”模式。通过建立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加大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我校于2001年开始建立“优秀教学质量奖”,2005年又增设了“教学优秀奖”。通过这些举措提高了教师从事教学的兴趣。2004—2007年间共有109人次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质量奖”;108人次获北京工业大学“教学优秀奖”。另一方面,对于教学水平和质量暂时还上不去的教师,学校加强了“导”的力度,组织专家小组针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进行面对面互动交流,加强整改和帮扶,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2)积极探索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培训模式。修订完善《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工大发(2007)1号),规定“应届毕业到学校工作的教师和校外调入没有教学经历的教师,必须参加教学岗前培训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主讲本科生课程”。包括国家规定的高等学校教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岗前培训、学校教务处和人事处合作进行的每年一次的教学基本功岗位培训、学院组织的“传、帮、带”助课培训,从制度上保证了上岗教师具有符合要求的基本素质与教学水平。2006—2007年,在学院对青年教师进行助课培训的基础上,于2007年3—7月开展了“如何上好一堂课”为主题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集中培训,受到青年教师的欢迎。另外,教务处和工会通力合作,结合北京市和教育部教学基本功大赛和多媒体课件大赛进行优化组合的专题式培训。通过这些措施,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2005—2007年第五、六、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我校获一等奖3项,单项特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优秀组织奖3项;其中在2007年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我校荣获10个奖项,是获奖最多的学校。在2007年第五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上,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成为获一等奖比例最高的学校。
  (3)努力营造“名师”孕育土壤,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如果说日常“导教”制度、岗前培训、助课培训、集中培训是基础性的、面向大众的话,那么“名师工程”的建设则是一种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性建设,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名师”孕育的土壤。一是创办“名师论坛”,聘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开坛讲学,让全校教师切身感受“名师”的教学风采与艺术,发挥“教学名师”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近两年已先后开展了20余场“名师论坛”活动。二是实施专项的实践技能培养的“人才强教计划”,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如组织实践教学教师外出学习、参加培训、调研、召开实践教学研讨会等近400人次,收到受资助教师的学习心得与体会70余篇,资助实践教学教师发表教研论文和申报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近30项,对于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构建课程发展平台,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机制
  (1)以“质量工程”为依托,深化“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方面,围绕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学校加强了对校院两级重点课程、课程群及新办专业的课程建设,加大资助力度,仅2005年,学校就资助建设了50门校级精品课程。2003年以来,我校已有26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有7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课程进入“教育部一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将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制作成宣传与示范材料,进行展示与宣传交流;对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授的授课课程全程录像,并上网共享,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带动学校其他课程建设,提高使用效益。在教材建设方面,学校制定和完善了校院两级教材的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健全和完善校院两级精品教材规划和奖励制度。截至目前,我校已有28本(套)北京市精品教材,32种教材选题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7个教材建设项目入选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同时,学校共资助13个学院建立优秀教材样书库(包括国家规划教材、近3年出版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推动我校教师选用高水平的教材。
  (2)创办“工程大师论坛”,构建学科科研、工程实践与教学之问的良性互动。我校2006年开始创办“工程大师论坛”,根据学科专业特色,聘请国内外工程大师、各领域的知名专家来校设坛讲学。2006—2007两年中,学校共邀请工程大师、经济大师、艺术大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了150多场报告,全校以本科生为主2万余人次聆听了报告。论坛内容十分广泛,既涵盖了工程的各个领域,又包括自然科学理论前沿、以及艺术、经济、市场等。大师们的报告,既介绍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还结合内容讲述自己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探索,经历的成功与失败,所品尝的酸、甜、苦、辣,给同学们传授了最前沿的科研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工程实践情况,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性;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做人和治学等多方面的熏陶。
  (3)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学研究化。学校设立教研基金,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教改和教育教学研究中去,鼓励教师多出教学研究成果、出高水平成果,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近四年来,学校立足于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以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管理的改革和研究为重心,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对教育教学研究立项的支持力度,共资助校级教改立项461项,资助经费800多万元。
  
  3、构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平台,探索学生有效学习的发展机制
  (1)营造创新环境,整体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2006—2007年,学校进行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大讨论。在广泛讨论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修订2007级本科教学计划。新的教学计划的修订以“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搭建平台、优化结构”为整体思路,在举措上着重于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构建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创新四大平台:深化弹性学制建设,增设自学型课程,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设立2~4个创新学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2)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构建学生实验能力发展平台。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实验项目的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个、北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