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精细化管理与质量文化建设

作者:李 旦 赵希文

方案,每年春季学期开展青年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秋季学期开展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学方法培训。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与岗前培训相互配合,使新上岗教师得到系统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立讲台准入机制。在抓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学校进一步完善了讲台准入机制,要求新上课教师、开新课的教师、从校外调入的教师须由院(系)和学校进行任课资格考查,要经过试讲、助课、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督导专家跟踪听课、授课资格认证等环节。无论学历和职称如何,只有达到学校教学要求的教师才允许给本科生上课。
  实施名师工程。我校通过实施“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江学者’和‘教学名师’支持计划”,鼓励和促使高水平教师上讲台,在教学中培养造就大师级人物。目前,已经评选出校级教学名师27人,其中,已有17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5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创立教学团队支持计划。我校2005年出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开展优秀团队评选工作,已评选出教学团队5个。2007年入选黑龙江省教学团队4个。在首批国家教学团队评选中,我校“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团队入选。
  上述这些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创新,加强了本科教学的精细化管理,通过近年来的实践,全面提高了我校的本科教学质量。
  
  三、精细化管理的手段是信息化网络化
  
  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必须依靠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于1998年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2004年成立了注册中心,加强了教学信息建设的管理。我校开发了基于互联网,具有前瞻性、先进性、可操作性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现了网络化教学管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应用于教学管理实践,提高了效率,有力地提升了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水平。
  在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我校还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1990年以来,我校教师开发的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立体化教材、网络教学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52项。
  推行网络辅助教学,促进现代化教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2004年本科教学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学校及各院(系)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探索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实现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的信息化、网络化。例如,电气学院罗克韦尔实验室开发了嵌入式网络教学系统,通过网络将现场实验情况及实验数据、曲线传送至课堂上,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近3年,全校制作多媒体课件1021个,实现网络化教学的课程108门。学校已将精品课程资源上网,实现与学生的网上互动。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一步推动了教学精细化,提高了本科教学水平和质量。
  
  四、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是全面质量管理
  
  实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必须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管理。近年来,我校建立了学生和教师全员参与,对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对教学环节全方位评价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形成了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与学联络委员会、教师培训和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 教学督导
  我校教学评价与教学督导制度起步较早,1983年就组织教学质量检查组对课堂教学进行检查,以后又不断完善教学督导制度,全方位开展教学督导。按照全面质量管理原理,将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点设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教案、授课、作业与大作业、试卷、实验大纲、实习大纲、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开展课堂教学督导的同时,定期对其他教学质量监控点的质量记录进行检查,并及时发布检查信息,建立事前预防、过程控制、事后总结提高的全过程动态控制,使教学系统的每个环节不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学生评教
  我校自1986年起开展学生评教工作,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手工填写评价调查表,发展到光电机读评教卡,2002年开发了网上学生评教系统。学生网上评教提高了评教的质量,学生评教参评比例由过去手工涂卡方式时的平均50%提高到现在的90%。在改革评价手段的同时,我校不断改革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改革评价方式方法,并将评价结果合理应用于教学管理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3 教与学联络制度
  我校于1997年6月建立了“教与学联络委员会”,以“密切教与学的关系,加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构建教与学交流新体系”为宗旨,通过出版发行《教与学》报,开办“教与学讲坛”,进行教与学调研,创办教与学网站,开展教学质量信息调查等工作,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完善。
  4 教师培训体系建设
  我校于2001年3月建立了教师培训基地,通过青年教师教学方法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学专题研讨会、观摩名师教学实况、对教学优秀奖申报者进行跟踪考评、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教师培训及时解决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防止问题重复出现。
  5 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
  学校自2002年开始每年开展院(系)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价工作。运用绩效管理办法,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模型,着重以定量评价理、工、文、管不同类型院(系)的工作状态。学校将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的结果与院(系)岗位津贴直接挂钩,对排名前几位的院(系)予以鼓励和奖励,促使院(系)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我校建立的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监控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质量文化建设,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在2006年本科教学评估中,我校得到教育部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充分展示了我校本科教学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