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高校课程选择

作者:潘维真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引发了高等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热潮,使高校课程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本文从课程编制这一维度,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培养目标确立、课程选择的一致性、整体性和开放性原则以及温州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就课程选择与组织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学分制;课程;选择
  
  课程作为教育思想观念转变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就课程领域而言,主要是三个环节: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本文拟从课程编制这一维度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的课程选择与组织问题进行探讨。
  
  一、培养目标选择
  
  确立培养目标是课程编制的首要任务。培养目标体现了高校教育的价值取向,规定了人才培养活动的指向。美国学者斯塔克将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分为三个层次,即单门课程的编制、培养方案的编制和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课程编制活动的分层次决定了培养目标的确立也应是分层次的。
  宏观层次培养目标,即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明确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了我国高校宏观培养目标。
  中观层次培养目标,即学校培养目标,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是高校课程选择和体系构建的大类依据。中外高等教育史上,人才观不同导致的有关大众人才与精英人才、学术人才和实用人才、通才和专才的争论一直不休。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校根据地方综合性大学的特征,综合考虑学校的传统、地域、服务面向、资源等因素,经调研、论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提出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社会需求具有广泛适应性和竞争力。
  微观层次培养目标,即学校各专业培养目标,是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的问题。此目标由各学院依据学校总的培养目标,对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论证后组织制订,做到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规格具体,文字表述精炼明确。
  
  二、课程选择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一致性原则
  培养目标作为课程选择的直接依据,决定了课程选择的价值取向。课程选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因此,课程编制主体应对培养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应关注教育是“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这一本质属性,重视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学校应该教什么,即作为高校究竟应该为学生提供哪些课程。二是学生应该学什么,即究竟哪些知识对学生是最有价值的。深入认识和明确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使课程选择与培养目标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如果课程选择与培养目标脱节,则课程选择必然盲目。
  
  2.整体性原则
  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的展现。高校只有通过课程体系的整体才能达到育人的功能。
  课程选择的整体性主要包括内容要素的整体性和内部结构的整体性。课程选择中应对课程选择内容要素进行深入分析、科学论证,对课程总体结构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每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和逻辑关系,实现内容要素间的系统连贯和相互协调,内部结构的一致性和统合性。课程选择中应注意避免以下现象出现:
  (1)经验设课。地方高校不考虑学校具体情况,经验不加分析的采取“复制+适调”模式,搬用复制重点院校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形成的课程体系适用性差,难以形成专业特色。
  (2)实用设课。从实用主义或功利主义出发,选择有直接社会效用的课程,而舍弃那些虽不具有直接社会效用,但在构成课程体系整体性上不可或缺的课程,使形成的课程成为简单拼凑、任意组合的混合体。
  (3)因人设课,或无人不设课。根据学校的师资情况来选择课程,尤其是选修课程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有什么样的教师设什么样的课程,变相地限制了选修课程的选择性。
  (4)重复设课。对课程选择内容要素缺乏深入认识,课程设置重复,造成资源浪费。重复设课主要有横向重复和纵向重复,横向主要表现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内容重复,纵向主要表现为专业教育课程中必修课程之间、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
  
  3.开放性原则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是开放的。课程体系作为高校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应该适应外界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
  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发展需要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是课程发展的强大外界推动力,也是课程变革和更新的主要影响和制约因素。高校要正确处理课程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1)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性与课程的可能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使高校课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被更加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市场调节机制更多的被引入高校。但是,市场调节对高校而言往往是一种事后调节。同时社会职业有数千种,新的职业还在不断出现,高校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去满足,片面的社会需求导向只会破坏课程系统的生态平衡。当高校面对社会发展需要时,首先应分析它们对高校课程而言的合理性,从而筛选掉一些“不合理”的社会需要。如用人单位往往要求毕业生上手快,强调人才的即时效用。如果高校为了就业率,不加分析的加以满足,那么高校无异等同于职业培训机构。其次,判断所获得需求信息的真实性,加强对社会需要的预测。高校应根据自身承担能力对合理的社会需要进行理性选择。如果一味迎合所有“合理”的社会需要,则只能以降低质量为代价。
  (2)科学发展需要的无限性与课程的限定性。课程是长期以来学科内容和结构积淀的一种定势,是长期实践的结果,具有很强的限定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这使得高校课程很长时间里滞后于科技发展,课程内容更新慢。因此,高校应随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不断更新或增设先进课程,舍弃陈旧课程,使课程内容跟上时代步伐。
  (3)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性与课程的发展性。当高校面对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时,课程选择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关注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只是学生终身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人的发展具有未完成性,高校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应该是走向未来和发展的,课程与学生的关系应由精英化阶段的学生适应课程转向课程与学生的相互适应。泰勒曾经指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始终记住学生在其中起积极作用的重要性。如果学习经验是学习者所期望的东西,他们会一心一意投入其中;如果学生对期望他们学习的是什么不清楚,他们就会中止、做错,甚至公开避免进行尝试。高校应把部分课程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