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的高校课程选择

作者:潘维真

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与课程在双向选择中互相适应,保证学生在实践选择出来的课程时有满足感,从而使学生和课程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课程选择成果——温州大学人才培养方案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必修课程引入选课机制
  高校课程体系内容要素主要包括通识教育课程要素和专业教育课程要素。针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应用性特色,我校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横向结构上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学分比例为1:2,做到比重协调。纵向结构上打破传统的分段实施模式,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识教育课程体现异中之同,专业教育课程体现同中之异,各自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全校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公共课程,包括全校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编制活动在学校层面进行。在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之前,我校首先对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以课程的思想性、基本性、整合性、时代性和普适性为标准,对课程进行筛选。公共必修课程中,我们引入选课机制,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等课程分别开设A、B或A、B、C等层次,实施分级教学。既为不同专业达到基本要求提供选择,也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能力提供选择余地。
  专业教育课程作为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编制活动以学院为单位进行。为较好地处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使用、学生继续深造的“接口”问题,专业基础课程按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数学、化学、生物科学、电气信息、电子信息科学、机械、土建等专业类群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按模块化、多方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专业目标更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有机统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体系独立化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实现实践体系独立化、实践课程全程化。课程组织上,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等各类实践形式均纳入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整体、系统安排,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体系。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同步推进。理工类专业,实验课程设有单门课程实验、综合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设有低年级的认识实习、中途结合课程的生产实习、毕业前的综合性实习等。文科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训、社会调查等有机结合。我校2007级培养方案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课程累计学分达到总学分的15%以上,理工类专业实践课程累计学分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外教育学分化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安排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项目化、学分化,纳入2007级培养方案,使其成为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规定课外教育总学分为10学分,其中必修项目为6学分,选修项目不低于4学分。
  
  4.开发温州资源,突出课程特色
  我校按照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针对温州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社会氛围,挖掘温州众多中小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群体资源,让他们进课程、进教材,形成“中小企业创业实务”、“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等特色课程,并通过推行“双百人才联动计划”,请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同时,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纳入教学主渠道,作为全校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程,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置以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为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系列,以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学生为创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5.主修与辅修、双专业相结合,为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提供平台
  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导模式下,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知识面,学校建立并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辅修、双专业模式,为优秀学生提供选择平台。鼓励思想品德好、专业基础扎实、成绩优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第一专业学习任务的同时,修读第二专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张冬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