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谈“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韩金华 孙殿明




  摘要:从2006年开始,作为独立的思想政治课的“政治经济学”转而成为财经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角色和功能的转变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本文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应该坚持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的统一,既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创新,也要体现在教师授课时的灵活把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应该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入手,教师应该把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与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自学方法。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门课程能否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键在于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否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结并反思近些年来“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教材内容滞后、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并与其他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等以及单一的“满堂灌+粉笔板书”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正是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改革教学内容,将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统一
  
  1.“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定位
  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由其功能定位决定的。自新中国成立至2005年前,“政治经济学”(如果不作特殊说明,“政治经济学”即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不仅仅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它还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和中宣部、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年)的基础上,2005年部分高校试行“2005方案”,2006年9月1日,这一方案推向全国。在“2005方案”中,将原来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一起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也就是说,从2006年开始,“政治经济学”不再单独成为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经济学”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规定:“有关高等学校政治理论和财经类、政法类专业,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课程时,在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本 ‘意见’的规定,与专业基础课统筹考虑。”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旧是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经济学思维方法,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的理论框架、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经济规律,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为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社会热点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辨方法。
  
  2.改革教学内容,将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统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重点掌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政治经济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客观地展示出来。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剩余价值流通理论、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要完整、客观地介绍并保证各大理论之间严密的逻辑联系。第二,“政治经济学”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反映着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因此,我们应该把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实践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理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吸纳进来。第三,“政治经济学”应该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的特点。因此,将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吸收进来,不仅有利于学科的发展,而且还会使其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一是教材内容的改革,二是课堂授课内容的灵活处理。
  首先,就教材内容的改革来看。一本好的教材是引导学生系统学习该门课程的重要帮手。因此“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目前市场上的教材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色,我们选用的是由吴树青做顾问,逢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前几年一直使用第二版,从2007年第二学期开始使用最新版即第三版)。之所以选择该本教材,一是因为它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二是因为它在体系和内容的设置方面很好地坚持了“相对稳定性和与时俱进性相统一”的原则。该本教材的编者非常重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了修订。笔者发现,即使是刚刚出版的教材,在使用上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材在某些内容的安排上不甚合理。例如,在笔者看来,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还是应该放在导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这样的安排,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揭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也能够更好地体现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的一致性。因为第二章至第七章所揭示的一般理论的共同基础是商品经济,而第一章所揭示的一般理论适用于一切经济形式,教材内容的安排存在着一定的不一致性。再如,在第四章“资本及其循环和周转”的第二节“资本经营”的第一个问题“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中,在根本没有提及“资本积累”的相关规定的条件下就开始研究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显然会引起学生的费解,也会给教师授课带来麻烦。又如,第八章“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节“货币转化为资本”在谈及劳动力的买和卖的关系时,只分析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而没有分析其使用价值。第二,在对有些重要术语没有界定的情况下就广泛使用。使教师授课带来不便。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资本有机构成”这个概念。虽然在第九章“资本主义的分配”的课后思考题中列出,但其解释却到第十三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才出现。第三,根据学生的反映,教材在语言组织上存在一些问题等。因此,我们希望引起编者的重视进一步完善教材的体系、内容和语言还是有必要的。
  其次,就课堂授课时的灵活处理来看。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仅只体现在教材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把握也是非常关键的,它能有效地弥补教材在体系和内容设置上的不足,两者相得益彰。一方面,在授课时针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学生指出并进行调整。例如,在讲授“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时,直接将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补充进来;将教材中遗漏的重要概念和内容如“资本有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