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大学交互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作者:李长萍 张力跃 何云峰 郭晓丽 赵志红




  摘要:交互性教学是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尊重师生交互主体,旨在解放师生,培养创造性,追求生命意义教学形态。本研究立足于大学交互性教学实践,以“问题——解决”为基本的技术路线,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大学交互性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构建交互性教学的理论,探讨大学交互性教学应用与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交互性教学
  
  “大学交互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针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弊端而提出的,“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为突破口,以校园网和交互性网络课程为平台,以推进大学教学理念、方式、方法全面更新为目的”的一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从2002开始,课题以项目主持人博士研究课题为依托,在进行教学方法理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山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实际,启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研究工程,设立由12个子项目组成的50多人直接参加的专项研究课题,提出了“开展新技术条件下理念更新、方法改进的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技术手段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的研究思路。历时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范围内开展的“交互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
  
  面向新世纪,在世界范围内,高等学校正承受着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标准和手段的批评压力。而目前大学教学依旧是由老师到学生、以接受为主、以知识传递为主的单向模式。这种模式反映的是僵化的、由上而下的师生关系、授受关系。当前,虽然大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一种潮流,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共享,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教育资源的传播效率有了质的飞跃。但计算机辅助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重形式活泼,轻实际应用;重人机对话,轻师生互动;重教师的“教”法,轻学生的“学”法;重课件的“外在美”,轻课件的“内在美”;重形象思维,轻抽象思维;重演示现象、传授知识,轻揭示过程、培养能力。这样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为高速的“机灌”,使计算机教学异化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因此,我们不能认为只靠技术就能解决问题,不能指望现行教育技术方式的变革去达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结果。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对外引进,对内深化,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但许多基础教育领域取得的先进成果在大学却鲜有所闻,有人戏称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大学不如中学,中学不如小学”。大学教学急切呼唤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变革与指导。
  有专家称“目前还没有一种电子计算机支持的真正的合作学习环境”,许多教育者要么没有意识到,要么忽视了这样的事实:主体和主客体间的交互对于学生个性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实际上,人机(Face to Machine)交互与人人(Face to Face)交互以及人机人(Face to Face through Media)交互对人的情感影响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是我们选择教学模式所凭借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在我们对传统大学教学变革中,教育信息技术不可或缺,但最重要的还是人——教学主体的观念和行动。如何对教育教学理念进行重建,厘清和建设一种多重交互、教学主体活动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交融的全新的大学教学框架体系,是当代大学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理论架构
  
  2002年11月,在山西农业大学进行了一项有关当前师生关系的抽样调查,对象包括6个院(部)的347名本科学生和60名教师。结果显示,55.1%的学生认为课堂缺乏互动、气氛枯燥乏味,31.4%的学生认为没感觉,仅有8.6%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是轻松愉快的。据统计,课堂上极少、没有主动回答或提出问题的学生分别达到81.2%、80.7%,只有18.8%、19.3%的学生在少数情况下会主动回答和提问。
  通过调查可以明确看出,当前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不多,课堂互动不强,气氛不太融洽,师生关系淡漠,交往双方的主动性都不强,师生之间很少共同参加活动。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育中交互理念和精神的缺乏,使现代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表现为占有式教育和异化的师生关系。
  何谓“交互”?交互(interactive)原本是一个计算机术语,指系统接收来自终端的输入,进行处理,并把结果返回到终端的过程,也即人机对话。它是计算机具有的重要特性。在麦加利辞典(Macquairie Dictionary)中“交互”的一般定义是“相互作用(action on eachother)”。说明交互意味着某种共同的或者相互的行为。在这一行为中,人或者事物互相影响了对方。这样,“交互”被用于描述各种相互作用的事件。在教学中交互性应该是媒体支持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能力或特性。这种交互性教学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系统的人机交互,还包括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人际交往。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交互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不少学者在承认计算机网络具有较强交互性能、实时性能的同时,又强调相比之下,“课堂教学的实时性能和交互性能更强”。因此,交互性教学是师生通过一定的情境,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采取双向或多向的信息传递方式,从而形成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教与学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包括师生的传递,还包括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媒体,教师、学生与社会等的多向信息传递方式。因此,教学传播中,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可见,交互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以教学内容为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为完成教学任务发生的教与学的交流、交往、沟通、联系、影响及相互作用的关系。交互性教学更强调师生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达到“教学相长”。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与媒体交互等形式,通过交流、对话、讨论等交互学习方法,使其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得到升华,从认同到协作产生共鸣,将过去、现在和未来集于一瞬,进而进发创新意识,使教学过程充盈着愉悦、创造,使师生双方从满足到升华逐步达到完善。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化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全面深入的运用,促进了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一一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当代人与人的关系不仅越来越密切,他们之间的互动不仅更为频繁,而且扩展出诸种新的特征。不论个体生活在何种时空条件下,他决非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而必定是与他人相互联系的,更为突出地表现为人和人是一种共生性的存在”。信息化社会形态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方式。从教育发展的视野来看,改革教育模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