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加强理科基础建设 培养拔尖人才

作者:沈淑雯




  摘 要:清华大学物理学基地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培养理念和模式,开设了连续三个学期的专题研究(seminar)课。该课程为必修,每学期3学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研究,综合与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以利学生向主修方向分流和因材施教。
  关键词:理科基地;平台教学;科研实践训练;强调学习兴趣
  
  多年来,清华大学物理学基地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物理教育机构为目标,以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人才为己任,更新教育观念,改革现有体制,以“宽口径、厚基础、强实验”及“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指导思想,建立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教学体制和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各种类型的可持续发展的拔尖人才。
  
  一、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培养拔尖人才
  
  判断我们今天办学是否成功,是否一流,要看几十年;看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最终有多少能够成为学术大师、治国之才或兴业之士。因此,对物理系每个教师来讲,承担教学、培养学生是最基本的职责。教师对物理的热爱程度、对讲课的投入程度,将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学物理的态度、甚至影响到对人生、对事业的态度。
  
  1.人才培养目标与思路
  物理基地包含物理学和数理基础科学两个专业的学生。
  物理学毕业生应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数学、外语基础和实验技能;能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及管理等工作;具备进一步在物理学科和其他对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相关学科深造的良好基础和潜能。
  基础科学班是清华大学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于1998年开始试办的一个跨系跨学科的教学试验计划。通过同时强化数学和物理学的教学,基础科学班的本科生应掌握扎实的数学与物理学基础,并接受一定的科学研究的实际训练。学生从三年级开始逐步向物理学、数学及校内其他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的学科分流发展,根据自己的志趣与能力,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全校第21次教学讨论会期间及以后,物理系全体教师对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学体制、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研讨,对构建理科平台并逐渐实现大类培养,逐步形成共识,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需要。理学院本科大类平台课及培养方案,规定了理科各系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的平台课程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根据“理科大类及专业培养”目标,强调加强理科大类基础(尤其是数学物理基础)、扩展专业面和尊重学生志向的专业教育流动通道,规定了在平台教育基础上辅修专业课群的学分最低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
  新的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思路是:适应21世纪学科发展交叉融合的大趋势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强调给学生宽厚的数学与物理基础,使其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人为本,尊重发展目标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减少课内学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和创新潜力;关爱学生,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博采众长,多风格,多流派,请最好的老师给同学上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以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2.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从2003年开始,在理科大类培养方寨的推动下,进一步拓宽了基础知识面。新的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思路是:
  (1)强调给学生宽厚的数理基础,使其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2)减少课内学时,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
  (3)注重人文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4)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以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5)吸收国际上不同风格的教学体系和教材,博采众长、兼容并包。
  (6)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7)拓宽学生理科通识基础,允许专业流动和辅修其他专业。
  特别说明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学会在研究训练中学习
  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课程、教科书中学习,另一种是在研究工作中自学。课程学习获得的知识比较系统、完整,对打好基础很重要,但这样获得的知识绝大多数已经相对成熟,仅凭这种方式获取知识,容易失去创造力。所以,我们提倡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研究性的内容和方式。在研究中学习到的知识比较零散。不完整,有些地方还必须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去探究。但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将来在研究前沿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物理学基地考虑到自身的学科特点、培养理念和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科研训练。经学校批准,基地先以基础科学班为试点,开设了连续三个学期的“专题研究(Seminar)课”。该课程为必修,每学期3学分。Seminar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研究,综合与联想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密切教师与学生的联系,以利学生向主修方向分流和因材施教。
  基本做法:在校内外聘请Seminar导师,由导师提出问题,列出必读文献,向学生公布。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选择题目和相应的导师。按Seminar课程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课题研究进展定期在小组内报告交流。在第三个暑期小学期进行全班性的Seminar进展交流。
  (2)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基地除了在课程设置、引导科研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之外,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这必然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和创新潜力,杰出人才必然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1999年理科大楼落成,物理系结束了地处全校十几个地方的分散局面,全系师生会师理科楼,朝夕相处。学科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十分方便。环境优美、恬静,与此相对应的是学术活动十分频繁,报告不断。尤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落户清华大学和高等研究中心的成立,吸引了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纷纷来访,为物理基地的学生打开了通向前沿、了解世界的窗口。
  基地还刻意为不同年级的同学开设了不同的报告、讲座。
  对刚入学的新生,从2003年开始,开设了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每门16学时,吸纳10个学生。物理系请顾秉林院士、李惕碚院士、范守善院士和l位长江特聘教授上课,让大一新生就有机会与名教授探讨学术。
  对大二学生,我们专门开设了物理前沿讲座(CurrentResearchTopics),每年16讲。从2000年开始,已经连续上了6届。全系所有院士,以及研究工作出色的年轻教授悉数上台讲演。让学生了解前沿,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无穷奥秘的兴趣。
  我们还加强了针对本科高年级与研究生的Colloquium的组织与管理,请各领域最好的专家,报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