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大学文化的生态解读

作者:傅 林




  摘要:任何大学文化都是大学所处的独特生态环境的产物。生态视野下的大学文化应该是独特的、多元的、和谐的,是和每个大学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文化是我国大学文化生态系统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需要传承和弘扬这些高校大学文化中的优秀特质,以特色求发展,并在融合、创新中保持大学文化的持久生命力,促进大学文化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
  关键词:大学文化;生态;西部;民族地区
  
  文化并非与生俱来,文化为人类后天所习得和创造,是人类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文化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结果,它“不属于个人而是作为团体特征的一切人造的实物、制度以及生活与思想的形式”,文化为社会群体所共同持有,属于“社会遗传”(social heritage),具有社会群体性特征。正因为如此,文化成为区分民族的根本标志,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一点也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每个民族有自己的独特文化,而且每个民族的文化中也还存在多样性。文化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不同的文化在冲突、融合中共生共存。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文化,由于每个组织所处的文化系统、历史传统和构成要素的不同,其运作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即形成了各自的组织文化,它影响着大学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是体现在大学制度、大学与社会关系、大学人的信仰系统、大学人的道德准则、大学人的行为规范、大学的风尚等当中的意义符号、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因此,大学文化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特点,构成了一个多元复台的生态系统,尤其是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文化带有很突出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地域文化特征,是这个系统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惟有从文化生态观出发来解读它,才能从本质上更好地理解、把握和发展这些高校的大学文化。
  
  一、生态环境中的大学文化
  
  人类生态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的内涵是“人类世界和自然界”,这里的自然界是指生态学意义上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生物圈,包括生物本身以及地球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的生物活动的范围。而人类世界主要指人类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价值结构,社会环境包含政治的、经济的、人口的等各种社会要素组成的环境,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由此而形成的社会风气、礼仪风俗、科技、宗教等构成了社会环境的价值结构。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无时不处在人类生态环境中,任何大学文化都是其所处的独特生态环境的产物。
  从自然环境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大多处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之地。如西藏大学,位于自然条件十分独特的拉萨市(拉萨,藏语意为“圣地”),这里属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的河谷平原,纵横交错的河流、连绵的雪山峡谷、辽阔的草原、奇特的地热温泉、肥沃的河谷平原,以及品种繁多的动植物使拉萨成为高原上一块美丽富饶的地方。拉萨山环水绕,气候清爽宜人,最高气温28℃,最低气温-14℃,平均气温8℃,年日照3000小时以上,素有“目光城”之誉。地处川西草原康巴地区的康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然环境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气温15℃左右。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四川省汶川县城美丽的岷江之滨,地处都江堰——卧龙自然保护区——黄龙——九寨沟旅游环线上,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好。西昌学院坐落在举世闻名的中国西昌航天城,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四季如春,素有“月城”、“春城”之美称,学院环境优美,已建成园林式生态文化校园。我国最西部的大学——喀什师范学院位于著名的喀什市,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含义为“玉石般的地方”,自然景观十分独特,这里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格里峰以及被称为“冰山之父”的慕士塔格峰,还有原始胡杨林等多种自然景观和原始风光,大漠、绿洲、冰河、雪岭、森林在此交相辉映。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大学人可以寄情于山水,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孕育出大学人纯净的情怀,此所谓“借山光以悦人性,借湖水以静心情”。与喧哗都市中的大学相比,这些高校的大学文化中蕴含了更多宁静、纯朴、自然的元素。
  从社会环境来看,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都处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多民族政治、经济、人口、风俗、宗教等的影响,这些高校形成了其独特的大学文化。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拉萨的历史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它是藏文化最集中体现的地方,坐落在该城的西藏大学的大学文化中带有浓郁的藏文化和高原文化气息。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藏、彝、羌等少数民族400多万人,22万人口的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的东南隅与北川地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处在羌、藏民族的聚居区,其大学文化深受羌、藏文化的影响。羌族称自己的民族是汉族、藏族、彝族的祖先,的确,羌与汉、藏以及许多西北、西南的民族均有关联,羌族的族群认同源自其血缘、语言、文化的传承,学校中羌族师生的族群意识表现在其日常行为方式、语言和文化活动中,明显带有族群“边界”的印迹和本族社会生活和历史记忆。同时,羌族与藏、汉等民族的历史渊源和关联使得这三个民族的相互认同和融合意识非常强,该校大学文化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新疆的喀什师院所在地喀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二千多年,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喀什一直是国际商业交往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地,充满浓郁的西域风情。闻名伊斯兰世界的艾提尕大清真寺也位于此,是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重地。喀什人口中维吾尔族人占相当比例,他们创造了本民族灿烂的文化,这里是不朽的维吾尔古典名著《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啥斯·哈吉甫的诞生地,也是维吾尔音乐瑰宝——木卡姆的发源地。这里还是世界第一部《突厥语大词典》的编纂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的故里。伊斯兰教的文化元素,维吾尔族和汉族的民族风俗、艺术文化、建筑风格都非常自然地渗透到了该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大学文化景观。
  
  二、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生态意识
  
  我国大学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建立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文化。西部民族地区的高校虽然建立的时间大多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它们是我国大学体系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我国的大学文化研究多以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大学、历史悠久的大学为主要对象,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文化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对于如何建设和发展这些高校的大学文化还缺乏更多的探讨。笔者以为在当前形势下,最重要的是充分关注和认识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所处的生态环境特点,树立起大学文化发展的生态意识,以此来推进我国大学文化建设。
  
  1.保持民族地区大学文化的特色
  大学文化既是自然和社会生态环境中的产物,又对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