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大学语文作品讲析课的几个重要环节

作者:杨树增

“气”练“心”,没有这些“综合练习”,哪有他书法上的出神入化?王羲之靠苦练,其书法到了晚年才臻于完善,这一胜于任何雄辩的事实,使作者自然推断出才能决非出白天才,而是苦学得来的论断,无须再作论证,语气虽委婉,结论却十分有力。至此,文章笔锋再转,由人折回墨池本身,由墨池引出学舍,由学舍引出教官,由教官引出“勉学”,层层推进,点出作“记”目的所在,进一步阐发了全文的主旨。最后按照行文惯例,标出记文的写作时间及作文者。
  此文不长,结构却十分严谨,以墨池为线索,贯通全篇,紧扣勉学的主题,纡徐从容,层层展开,夹叙夹议,叙议浑然一体。文中多设问句,于委婉、亲切感中,寓含着无穷意蕴。语言长短错落有致,质朴无华而又精练含蓄,确实不愧为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
  分析、鉴赏文学作品,主要分析、鉴赏其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这既与作品本身的构成相一致,也与我们的分析、鉴赏的目的相一致。通过《墨池记》的分析、鉴赏,学生加深了对成才的认识,激励了勤奋学习的精神,认识到了曾巩散文的艺术特点,学到了曾巩散文的某些写作技巧,也就基本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一切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尽可能地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所以作品讲析课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让学生独立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这一环节主要放在课后进行,需要较长的时间。分析、鉴赏的篇目,最好结合已学习过的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王安石的《祭欧阳文忠公文》和曾巩的《墨池记》,选择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中任一作者的任一其他散文作品,当然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而自己确定作品。学生独立进行文学作品分析、鉴赏,最后形成习作,看似全是学生一方的任务,实际上,仍有教师的参与,仍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辛劳,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做到:
  1.对大多数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有比较准确的掌握了解,这需要在开课前或在学生独立分析、鉴赏作品前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方式不必郑重其事,比如通过闲谈就可达到目的。找不同类型的学生,了解他们读过那些书籍,特别喜爱那些文学作品,写过些什么自己认为满意的读书心得或者文章等等,这对于今后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也使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时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对多数学生要分析、鉴赏的同一文学作品,应该比较熟悉,尽可能对这些作品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尽可能对这些作品写出示范性的鉴赏文章,这样,在评价、指导学生鉴赏作品的活动中,才能有“说话权”。并以学术交流的形式,把教师自己的一些示范性鉴赏文章讲给学生听,向学生讲述时,展示的不仅是示范文章的本身,而且应该向学生讲述自己鉴赏文章写作构思的过程,此篇鉴赏文章成功的经验及不足等等,使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鉴赏文写作可借鉴的思路与技巧。
  3.教师应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可能地转化为教学能力。我曾写过《先秦诸子散文》、《儒学与中国古代散文》和《史记艺术研究》等专著,对中国古代散文有一些研究与体会,从而提高了自己进行中国古代散文作品讲析课的教学能力,也提高了指导学生鉴赏古代散文作品的能力。
  4.为了使学生借鉴前人的鉴赏经验,写好自己的鉴赏文章,教师还应尽自己所能,给学生提供前人对该作品分析评价的信息,甚至还应推荐现当代学术名家在这方面的鉴赏文章,或给学生提供集评一类的参考书目。这样做,等于是一种示范,让学生懂得搜集资料的重要性,并逐渐学会搜集资料的方法。
  5.对学生写作鉴赏文章过程中遇到的普遍疑难问题,教师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进行答疑。对于重要名著、名篇,应给学生介绍学术界对其研究的历史及当前研究的动态,提高学生的鉴赏兴趣与鉴赏能力。
  要搞好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活动,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为积极参与和长期的自觉坚持。为此,应注意:
  1.引导学生了解、把握鉴赏文章文体的特点。有许多学生从来没有写过鉴赏文章,为了使学生熟悉与掌握鉴赏文章的一般格式及其特点,除课堂讲解外,还应组织学生讨论,如可列如下讨论的题目:散文与小说有什么区别?艺术性散文与科研文章有什么区别?鉴赏文章与艺术性散文有什么区别?鉴赏文章与一般科研文章有什么区别?学生一般讨论得比较热烈,在讨论中还找小说、散文、科研文章、鉴赏文章做论辩例证,经过自己的论辩和独立思考,对教师讲授的知识不再感到抽象难以把握了。
  2.学生拟订的鉴赏文章大纲,决定着鉴赏文章的质量,大纲设计好了,是写好鉴赏文章的基本保证。由于学生多,教师不能具体指导所有学生的大纲拟订。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在拟大纲时遇到的共同问题,进行原则性的指导,如讲授鉴赏文章的一般理论与要求等,也可用几篇经教师修改过的大纲作示范,启发学生自己反复修改好大纲。更重要的是还要发动学生,利用课后甚至在宿舍内,互相进行交流切磋,可互相交换大纲,给对方提出修改意见。开展灵活的、不拘形式的讨论,提倡学术争辩的风气,最后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3.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的鉴赏文章中,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发表哪怕暂时看似很幼稚的独特见解,积极引导学生由“模仿”向“创新”过渡,既反对敷衍了事,又反对抄袭等不良风气。敷衍了事固然提高不了鉴赏能力,抄袭的恶习更不可取,因为抄袭再好的文章,尽管做点改头换面的工作,也是对“艺术再创作”这一鉴赏活动的玷污。要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较好地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责任编辑:陈立民]
  
  杨树增,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