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关键

作者:顾豪爽

学生的学没有实现良性互动,课堂气氛不活跃,二者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制约,导致课堂效率低,效果较差”。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课堂应“讲课生动、气氛活跃、互动好”的达1175人,占42.9%,课堂氛围活跃与否和课堂互动的好坏成为学生判断教师授课效果的首选标准。这说明学生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的心理悖逆,希望追求那种宽松的、平等的教学环境,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增强。这种结果在其他高校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重庆大学在对课堂教学质量较差教师相关特征的调查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互动差”排在首位。
  调查反映出有不少学生在学习上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想学到最前沿的知识、最实用的知识,即想着要学到一到工作岗位就可以直接派上用场的知识,而没有看到当前所学知识的真正价值,于是产生了“知识无用论”的观点。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多遵循家长与教师的意志,并没有或没能体现自己作为“当事人”的意见,上了大学后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思想。受这种意识的影响,学生很难课堂上对教师的讲授提出异议更谈不上能与教师保持经常的交流。课堂效率低、效果差自然不可避免。另外,由于课程内容多,教师往往只把学生当成客体,一味地灌输,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剥夺了彼此进行思想交流的权利,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这也是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部分主讲教师的素质尚待提高,主讲教师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查中,从学生满意教师的理由中可以看出,除了活跃的课堂氛围之外,学生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也颇为重视,不仅希望老师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较好的学术功底,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较高的期望,同时还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通俗易懂,能够联系实际,提供更多的生活案例,能够对学习、生活具有启迪和引导。对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已不满足于利用,而是希望使用的恰当、合宜。学生不满意教师的理由是对上述观点的进一步补充和证明,反映出有些教师在教学基本功上的不足,其中高居二、三位的“专业不熟、思路不清、条理性差、重点不明”、“表述混乱、吐词不清,口音重,普通话不标准,声音太小”等说明高校教师聘用和教师岗前培训不够科学和规范,个别教师上岗资格未能达标。
  本次调查,学生对“最满意的教师”提名较多的有67位教师,其中,36岁(含)以下的教师33位,36岁以上的34位;对“最不满意的教师”提名较多的有50位,其中,36岁(含)以下的教师27位,36岁以上的23位。调查中显示,老教师在教学效果上稍占优势,但优势不明显。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各有千秋,其中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功底较扎实,认真敬业,但部分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式落后,不太善于补充吸收新知识、新技术;而年轻教师一般具有较为广泛的学科知识背景,善于吸纳各方面知识信息,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易与学生沟通,但教学经验有些欠缺,少数教师不熟悉教学过程,不懂得教学规范,不能很好地控制、组织课堂教学,个别教师不安心教学,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这些可以说明,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进一步优化主讲教师队伍的年龄、知识结构,建立一支老中青搭配合理、拥有较广博知识结构的教师队伍。
  三是部分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效率不高。调查显示,学生中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学习动力上,“理想”高居榜首,占47,1%,说明学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具有崇高的人生追求。同时,当代的大学生又表现出行为上的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崇尚独立,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以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也是对学生学习形成有利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另一方面,受就业压力的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又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在关于学习目标的调查中,有84%的学生表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中以考研作为学习目标的占34%,其余的则主要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为学习目标。
  另外,调查显示,在急剧变化、精彩纷呈的社会大环境下,要求内心躁动而又日趋现实的大学生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仅占9.5%的“较高”上课效率说明社会环境变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高达68.5%的上课效率“视情况而定”,反映出上课效率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是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组织的吸引度,另一方面则是难以把握的学生“情绪或个人感情”。年轻气躁的学生性格上走向成熟和稳定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在课堂如何调动学生的情绪,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是值得每一个授课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四、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努力建设“双效课堂”
  
  以上调查表明,体现着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高效率、高效益“双效课堂”已成为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必须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教学能力,掌握教学艺术,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首先,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要加强包括普通话和板书等在内的教学基本功的修炼。其次,要加强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积累专业功底,创新学术成果,并用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凝练出的学术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其三,教师还必须修身养性。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还承担着育人的重任,为此,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从严治学,从严执教,为人师表,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调查显示,由于高校连续的规模扩张,以及大批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走进高校,其群体特征开始显现。针对这些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重点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吃苦的精神和愈挫愈坚的毅力;引导他们提高对专业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此外,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奖、贷学金制度,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其他素质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并及时提供心理、就业咨询等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安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校园氛围。
  三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调研中,师生互动受到了共同的关注,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创设相互沟通、交流的授课环境,成为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促进师生互动最关键的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视学生为朋友,建立以朋友关系为基础的师生双向交流模式。其次,在课堂内或在课堂外,学生与教师应抓住时机进行交流,通过多种积极有效的沟通,为“双效课堂”的实现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