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的教学理念与建设

作者:王静爱 苏 筠 贾慧聪

划教材建设中修编《中国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新编《乡土地理教程》。此外,还主编《中国区域地理》丛书(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共34本)。
  
  3、操作性强的教学大纲编制
  “中国地理”课程属于区域地理学,是本科地理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础课,具有上承部门地理、下启专业课程的“枢纽”地位,承担着地理国情教育和培养地理师资的任务。我们从三个层面设定课程培养目标,(1)知识方面:理解中国区位及其意义;掌握中国地理环境特征与结构;认识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的基本过程;了解中国区域划分以及分析典型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2)态度与情感方面: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关心祖国和家乡的生存与发展,结合切身体会思考国家建设的相关问题,建立服务国家的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3)学生能力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遥感图像的判识能力、地图分析能力、区域综合分析能力、区域问题发现能力、区域创新思维能力和区域地理描述能力等。
  “中国地理”精品课程的内容改革始终贯穿“区域+综合+可持续发展”,经历了整合、综合与结构优化过程。课程体系贯穿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地理结构-地理过程-区域综合分析”;依据区域性和综合性,通过区域综合地理和综合地理问题精选内容,实现综合;依据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的三篇结构:总论、分论和专论;依据国家需求优化课程的章节结构,例如加强自然灾害与防治、土地退化与生态建设等章节设计;依据区域地理学科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践环节的课时。依据“整体与局部”、“过程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思想设计课程模块。从课程内容讲授的逻辑性设计知识模块,从课程学习的认知规律设计类型模块。
  
  三、“中国地理”课程的中游建设
  
  课程中游的建设在整个流域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中间环节”,联系着上游和下游。中游的通畅无阻是整条河流平稳流淌的关键,也是进行能量(能力)和物质(知识)传播和增值的主要阵地。中游的教学过程要用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有效的教学方法和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来完成课程内容教学。
  
  1、课程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丰富性,既包含本学科基础的、经典的知识,又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地理”课程具有在自然、人文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力图体现出地理学科的思想精髓和知识与技术基础,例如其中的“区域分析”具有在传统地图与现代遥感、GIS等方面综合集成的优势,使地理国情、区域研究和开发紧密结合,形成了集知识性与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思想性与实践性于一体,教学与科研结合的体系。课程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中国地理结构,讲述地理区位及其地理意义(运用遥感图像)。运用大量地图,分图层表明中国地理结构,包括:地貌结构、水热结构等自然结构;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群等社会经济结构。认识中国地理结构,是课程的基础也是重点部分。其中难点是如何综合地认识中国地理结构和各地理要素结构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是这样解决的:一是以遥感图像为基底,分图层阐明中国的地貌结构、水热结构等自然结构和人口分布、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群等经济结构,再进行图层叠加,形成对地理结构的综合认识。二是着重分析“青藏高原隆起”、“胡焕庸人口分界线”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中国地表结构特征形成的影响,从而建立各地理要素结构间的关系。
  中篇:中国地理过程,是重点和难点,涉及若干学术前沿问题。阐述中国自然环境的演变过程,中国的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及生态建设问题;水灾、地震、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及减灾对策;中国城市化与经济格局变化。这部分的难点有两个:一是涉及若干学术前沿问题。我们主要通过专题报告和讨论等方式理清思路,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模拟区域地理过程。二是如何综合地认识中国地理过程和各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我们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针对综合性问题设置专题,重点论述中国的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过程,水灾、地震、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过程,城市化过程等,提升学生的综合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篇:区域综合分析,是应用部分,在地理区划的基础上,选择国家开发和建设区、热点区、科学研究深入的地理区为重点,着重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中的资源开发问题,为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本篇难点首先在于如何认识中国地理区域划分。课程采用“百花齐放”的方式,以自然区划为基础,多角度分析各代表性的区划方案,同时留有一定思考空间,让教师和学生提出各自的观点。其次难点还在于如何通过典型区域的综合分析,让学生获得综合分析的能力。不仅要在课堂上讲深、讲透典型区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开发问题,而且运用CAI和资源库,“多源信息一双向反馈”,按区域进行分组,开展各区域的研究并报告分析结果。
  
  2.教学环节与方法改革
  精品课程的教学应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要根据学科特点选择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和方法,要在最大范围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中国地理”精品课程建设根据以下三点进行教学方法设计:一是区域、综合、渗透和实践四性特征结合;二是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有机结合;三是师生互动。课堂讲授方面:以主讲为主(电子教案与板书相结合),部分CAI辅助。并且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多源信息-多教学环节-师生双向反馈”教法、“珍珠-项链式”教法、“CAI”教法、“合作-讨论式”教法,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1)“多源信息-多教学环节-师生双向反馈”教学方法
  “中国地理”精品课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出:通过讲课、CAI、学术报告、展板、面试、笔试、实习、作业、讨论等多种教学环节,以及口授、地图、遥感、文献、视频、实测等多种来源信息,在师生相互交流、反馈和互动中完成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珍珠-项链式”教学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将每个学生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创新点比作“珍珠”,通过摄像集成,有机地串连成集体学习成果(项链),以电视讲演等方式再现于课堂。“珍珠一项链式”教学的核心是:创新能力与互动教学。基于互动教学的基本宗旨,设计并实践了“印证-扩展-重组型”、“搜索-凝聚型”和“知识创新型”三种类型的“项链式”教学法。
  知识重组是将现有已存在的信息,依据用户自身的需求,按照一个新的秩序重新组合的过程。但是这个转换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也不是已有信息的无序调整,而是学生获取信息,按照研究目的进行取舍,加工信息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