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美国大学的课程与专业管理及思考

作者:旋天颖

业,以对各高校的专业设置提供决策信息。学校一般以是否有生源、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使命、是否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来决定新专业的设立。在美国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专业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保证较高的就业率,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大学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因此,美国大学的专业设置极其多样化,按2005年美国大学专业分类统计,美国大学中共有2000多种专业。密歇根大学共有主修专业300多种。
  
  3、政府不直接干预学校的专业质量。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行业性协会,这些行业性协会,如北美大学评估鉴定协会,将定期(一般为5~10年)评估学校和专业。大学可以申请成为其会员。协会的评估结果是得到社会认可且公开的,如果评估结果不好,则直接影响到报考专业的学生人数,若始终没有改进,则直接影响到专业是否能生存。据了解,专业评估(认证)机构对专业的作用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州在申请新专业时,需要先提交特定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若评估不合格,则不允许增设,即使是学校自行设置了该专业,评估机构不认可该专业发放的学位,因而影响到学生就业。密歇根大学专业设置除校内的质量保障机制外,行业协会评估是主要的外部保证质量途径。
  
  三、美国高等学校课程与专业设置及质量保障的特点
  
  密歇根大学的课程及专业设置和管理模式在美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中颇具共性,这种模式可以概括为几个特点:
  
  1、市场化: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机制作用于学校教学管理
  作为美国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美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也基本上是市场运作。学校处于一种竞争的环境中,政府对公立高等学校财政拨款日益减少,更加剧了的院校市场的竞争。由于学生的学费收入日益成为支持学校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各学校都采取各种措施争取吸收到更多的学生并保持较高的学生保持率,如学校以是否能招收到足够的学生来决定专业设置;以学生为顾客,学生兴趣决定课程等。市场标准也充分体现在学生的选课上,在明尼苏达大学,学校规定学生一个学期选0~6门课,每学分按最基本的选课费交纳,选7~12门,则每学分的费用则高于第一档,若学生选修12门以上的课程,基本上是惩罚性的交费标准。密歇根大学规定学生一个学期最多不得选课超过8门。从一个角度讲,这种措施是对学习质量的保障,但从资金的角度看,学校这样做的另一个逻辑是学生作为教育产品的消费者,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产品的数量与学生交费应该是相等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市场的逻辑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2、自主下的“底部沉重”决策模式:教授在学术问题上发挥作用大
  美国高等学校运行的前提是大学办学自主。在大学办学事务上,大学有完全的自主权,政府不予干预。而学校内部几乎所有的变革都是自下而上进行,由处于管理最低层级的教师及系提出申请。除新增或撤消专业,因涉及面较大,需要到校董事会决策外,一般性的教师教学、课程设置等学术事务最高决策机构只到学院层次。在管理方式上,学校及学院层次只提出原则性的规定(有的甚至不做规定),所有的学术管理都集中到系,如密歇根大学的文理学院,学院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及学习纪律只提出原则性规定,具体的规定完全由系自己制定。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制定了统一的通识课结构,但开设什么课程则由系的教授会决定。在教师教学工作量问题上,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不做统一要求,完全由各系自己决定。美国大学历来都有大学自治,教授治学的传统。在学校参与决策的人员中,虽然系主任和院长也会参与,但一般行政管理人员不介入政策的制定,从前面对专业和课程设置及管理的程序上看,基本上都是以教授委员会或教工大会的形式来表决,教授在政策制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多样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的特色办学
  差异性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是市场主体用来增加竞争优势,减少竞争压力的手段。由于学校之间对生源的激烈竞争,迫使学校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突出自己的优势学科,办出自己的特色,而这种竞争的结果则是高等学校专业及课程的多样性。在市场环境中,如果学校在专业设置时,不能进行科学合理地论证,专业办学条件不成熟、新专业与已经存在的专业重复、专业没有特色或专业质量不能保证,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则都会影响学校在生源竞争时的优势。而没有生源,则意味着影响到学校的生存。这种外在压力迫使大学提高办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尽量开设出更多的课程,以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甚至学生的培养方案上,同一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也可以因学生选择的就业目标不同而有差别。这些都是多样化的体现。
  可以说,美国大学的多样化与市场化、大学自治是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多样化是美国高等教育市场调节的结果,美国大学自治又是多样化的前提;反之,多样化又是市场竞争和大学自治的反映。由于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而强化的学校内部自律机制,又是大学自治得以长期存在的主要因素。
  
  四、启示
  
  美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其高等教育的高质量也为世界公认。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大学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无疑对我们寻找适合国情的大学管理及运行体制,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水平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1、理顺管理关系,充分发挥院系一级在管理中的作用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实行的是校院两级的二级管理体系。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高校集权管理方式,学校一级在管理上不分巨细地大包大揽,学院和系一级的教学管理缺乏主动管理积极性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仍在延续。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校学科种类、学生和教师的数量和层次都日益增多,管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也越来越多,对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院系层次是教学管理的基层部门,只有院系一级管理主动、到位,整个学校的管理才能有活力,才能保证整个学校运行的高质量。因此,应借鉴国内外大学在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理顺校、院、系治理结构,明确在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责、权、利关系,探索适合我国特点的高效率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
  
  2、理顺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关系
  在学术事务决策上学术权力的缺失这一点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随着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的日益深化,长期以来学校内部事务行政权力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有所改变,一些学校已经建立了学术性组织,如各级的学术委员会等。但学术力量在学校关于学术性事务的决策中的作用依然很小或根本不到位,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形成一些制度化的约束来保证学术权力的行使和作用的发挥。作为专业、课程等学术性、专业性较强的事务,要由专业领域的学术人员参与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美国大学内部的学术性事务决策的机制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所以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发挥学术力量在决策中的作用是高等学校专业和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3、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深化学分制改革
  学分制源于欧美,欧美大学已经形成熟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不仅是针对学生,更用于整个学校的教师管理及教学资源配置管理。我国大学引入学分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但实际上各大学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做法则于20世纪90年代末刚刚开始,一些与学分制相关学生选课制度、学生选专业制度及教师淘汰等制度本身处于摸索和不断完善阶段,而保证学分制实施的大的制度环境也正在逐步形成中,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成熟的学分制管理办法,对于探索适合我国的学分制管理体系,提高高等学校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责任编辑:文和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