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谈大学特色的养成

作者:杨承运

“推动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落实办学举措”、“营造校园氛围”等方面下工夫,好把学校办成一个特色突出(有自己的个性和强势)的大学。
  从学校方面来看,由于“办学特色”的“一票权威”地位,不少学校费尽了心思,大讨论,找依据,狠挖掘,理文字,辛苦得很!切望以此来确保学校被评估的理想成绩。
  我想,办学特色就是不同院校的个性表现,因此,各院校的不同就是必然的了,也是我们所应该期待的了——大而言之,这是社会需求使然。
  对于办学时间很长的院校,自然会经过多年积淀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但问题是如果墨守特色,而不求新进,那这种“墨特而不求新”就堪忧了。
  对于专业性很强的单科院校,其行业和学科的强势往往即可成“特”。但是在生源大扩招、热门专业急上马、千军万马求全又奔大的情况下,怎样保持原有的学科特色,合理构架新老学科、专业,就成了大问题。“趋热而不维特”,那损失可就大了!
  对于建校时间不长的院校,可能“无特即为特”。但他们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有一股团结奉献、以发展求生存的精神和气魄,这是非常可贵的。我们都要十分珍惜它。学校要做到审时度势明大局,准确定位和合理面向,科学构架学科和专业,可能这就是当前最首要的任务了。
  而且,各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经历:分合、迁校、改制、更属、扩大、升格、换名、两地、多园、二院……还有,各种关系,中央、地方、教界、学坛、商家、舆论、家长……都是学校要多方关注的。无需质疑,这些关系和因素也必是影响和制约着我们办学特色的构建,因此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和对待。
  我以为,在考虑办学特色这一项的时候,最好还是从学校的办学历程、学科优势和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多下工夫,找出自己的亮点,看到相比的不足。不宜刻意追求,但要有意积累;不要只忙于应对,但需持续积淀;不能忽视新芽,但求老树新发;不计一时之功,但多凝练取精。
  “教育思想必与其所处时代之思想相共进行。”(蒋梦麟)这话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适时的。曾经代理北大校长、后任台湾大学校长的傅斯年先生就明确反对一切都是为了升学的“层层的过渡教育”,他说:“教育成了变相的科举,是不能建近代型的国家的。”(傅斯年,1950)他还反对“资格教育”,说“外表很可观,内容空空洞洞”,“这究竟目的在学业还在资格?”这同元培先生所说的对于大学“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蔡元培,1918)不都是同样也可以看作是对我们今天教育的一个警示吗?
  我们要在教育改革前进的大前提下,重温孑民先生的话:教育界中所不可缺之理想,大要如下:“一日调和之世界观与人生观”“二日担负将来之文化”“三日独立不惧之精神”“四日安贫乐道之志趣”“夫以当今物质文明之当王,拜金主义之盛行,上述诸义,几何不被目为迂阔,然教育指导社会,而非随逐社会者也,则乌得不于是加之意焉。”(蔡元培,1915)
  最后,我们一定会想到的,校训在凝聚师生员工的作用,它是办学思想和理念的概括和凝练,是鼓励和号召教师们潜心学术、严谨执教,学子们立志求真、成人成才的旗帜,自然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表征和追求的理想境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