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学术生命在本科教学中闪烁和延伸
作者:刘俐俐
的任务,以及科学研究任务,但是我依然将给本科生上课看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我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甚至感到如同仪式般庄严。这种感情和心理状态并不完全来自于教师的责任感和良知,更是来自成功的体验所带来的快乐:在本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的成果,也不断地激发我的理论灵感,我的研究性质的思考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深化。
1.激发我酝酿和确定论证科学研究的题目。诚然,现在开设的“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这个选修课,最初是得益于我“回到文本”的研究思路和研究任务。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的思路和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更加细致深入。近年所获得的项目大都来自讲课中的思考。例如2006年获得的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中国当代民族文学经典文本研究”,就是在进行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的某一次讲授中,突然迸发出一个问题:民族文学和汉族文学在文学原型、故事模式等方面有哪些互相借用、参照,共性以及差异呢?对于形成文学性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后来在对民族文学研究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发现在这样交叉和对比中采用文本分析的路径,解决思考的这些问题是很有独创性的。后来经过周密设计论证,以此为题获得了这个项目。再比如“中国现代经典的当代读法研究——兼论艺术价值的重新发现与审美价值的延伸”是我申报的2006年国家社科项目申请题目,并且获准。此选题的诞生机缘是,在完成并且出版了《外国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之后,我在讲课中除了选取这本书中的篇章之外,也选取了若干篇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在分析中我发现,在分析中外国文本和中国文本的时候其实是有所区别的。我在对外国小说的分析中基本采用结构主义方法、原型批评方法以及叙事学方法等,而不能采用语言学方法在语言层面进行分析。而中国小说毕竟用母语写就,除了上述分析外国小说可用的方法之外,更可以在语词语义甚至音韵层次分析,对于互文性的把握也更加方便自如。这促使我决定撰写《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一书。目前这部书已经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这部书的写作中,我发现诸如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的文本,在当今已经超越它们产生的时代,在当今的艺术理解和艺术价值分析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原有的文学派别已经不能涵盖和解释其艺术上的成就。这个现象给我启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应该具有当代读法问题,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既涉及到了我多年来思考的文学经典问题,也涉及到了我的理论准备即方法论问题,还涉及到审美价值在当代延伸的问题。所以这个课题涉及和聚集几个方面思考。经过论证申请获得立项。可以说,在教学中进行认真的思考并不白费力气,一点一滴都汇入科学研究中。
2.本科教学帮助我对自己研究领域和问题思考不断深化。几年前一次设计本科生课堂讨论题目时,我确定的是用结构语义学方法分析吴承恩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最初我引导学生的思路是:俄国人类学家普洛普(V.Propp)认为,西方民间故事的基本形式是“追寻”。主人公总是在寻找一件物,不管主人公是谁,也不管要找的是什么。这就是民间故事的基本结构。如果是短故事,就省去一些成分,如果是长故事,则重复一些过程。追寻既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去西天取经就是《西游记》故事要追寻的目标。这个过程则因为猪八戒和孙悟空等在西天取经的漫漫路途中不断地弄出些麻烦而复杂曲折。读《西游记》的后半部分,我们常有雷同的感觉,是猪八戒和孙悟空它们弄出的事端以及唐僧解决的途径及办法缺少新意而导致的。在引导学生这样分析这个文本中,我发现如果确定这个故事追寻的目标,与如何分析以及通过分析得到的评价有直接的关系。这样也就意味着,仅用单一的结构语义学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不可靠或者是片面的。也就是说,结构主义方法本身是自足的,但用到一个复杂文本中则应该避免其自足性,由此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就此问题,一方面我指导几位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文本,以便进一步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我自己则进而思考方法的配套运用以及文本内外转换的问题。这个思考促使我完成了一系列在学术界引起一定影响的论文:《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叙事性文本批评:层次递进现象及其意义》(《学术研究》2004年第10期)、《社会学方法在文本研究中转换的广阔空间——以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方法为个案》(《南开学报》2003年第6期)、《论西方新叙事理论文本批评方法论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等。后来这些方法论的成果都作为理论支撑渗透在《中国现代经典短篇小说文本分析》这部书的写作中。教学给我的学术研究提出挑战及发现新问题的类似例子还很多。
几年来探索本科教学和科学研究互相促进的实践,让我认识到,像南开大学这样的学校,其文史哲等传统学科有自己的使命。在当前学术浮躁、选题空泛,不断地追逐时髦的氛围中,我们这些教师的责任是,坚守我们传统学科久经考验的学科特色和课程特色,在我们清晰的科学研究思路中保持传统学科不断地深入和发展。这是我们特有的传承方式,也是我们这一代学人的神圣使命。而将这个特点和思路贯穿到本科教学中,则既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也能不断地激发教师的科研兴趣和灵感。如果处理好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关系,本科教学的讲台就会充满阳光和魅力。确实,为本科生开课诗意盎然。教师不断增长的年龄面对永远年轻的学生,这是多么奇妙的相遇啊。每一次面对都是思想的交流,交流中迸发出思想火花,与学生共同处于思考的愉悦中,这是精神收获的诗意。学术生命在教学中闪烁和延伸,教学在学术研究中魅力无穷。旺盛的学术生命和本科教学息息相关,由此我要真诚地感谢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