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教材建设如何适应大众化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作者:马知恩
淡化运算技巧等。
3.科学的思想性是教材的灵魂
教材应当具有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功能。教材既是知识的载体又是认知能力的载体。高质量的教材不仅能使读者易于获得知识,而且能通过知识的学习,在本门学科的素养方面受到熏陶,在学习、应用乃至发展知识方面受到启示。数学教材不应该是定义、定理、公式、例题等僵死内容的堆积,而应该给它们赋以灵魂。应该通过概念内涵和本质的揭示,定理、公式等深刻含义、应用价值和证明思想方法的剖析,让它们活起来。荷兰一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家H.Freudenthal有一句名言:“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其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以后,相应地发展成一种形式化的技巧,结果使得火热的思考变成了冰冷的美丽”。我认为教材和论文的不同在于,教材应该帮助读者去发现隐藏在“冰冷的形式美丽”后面的“火热的思考”,而这种“火热思考”的不断积累正是学生们今后创新思维的源泉。例如,渗透在微积分许多内容中的利用均匀量通过极限去解决非均匀量的微积分基本思想方法、各种变换的思想方法、局部线性化的思想、逼近的思想、优化等思想等,对这些思想的深刻领会和掌握,必然会对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产生重要的作用。
4.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兴趣和能力是教材革新的重要方向
对于非数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必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应用这些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数学和后继课程的学习来逐步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的能力。为此,许多革新的数学教材都将数学的应用从过去物理、几何领域扩充到诸如工程、生物、人口、经济、医药甚至日常生活等领域。并注意加强了应用题的趣味性,以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大量的实践证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兴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材也陆续出版,但至今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作为课程来说尚未规范化,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总结。此外,如何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做法融入正常的数学课堂教学,固化在不同数学课程的教材中,是更值得我们探讨的新问题。也许这种融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兴趣和能力,也更适应于当今教学计划的现状。
5.适当加强教材内容的弹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优秀学生的成长
即便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他们的程度、兴趣和志向也不尽相同。因此,对同一层次的教材,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增加一些弹性,用*号或异体字标出,有利于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一定的空间;适当地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现代数学知识开设一些展示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有利于开拓读者的视野。此外,在内容讲解上既要考虑到通俗易学,又不宜过于详尽,以免养成学生依赖的心理和思想懒惰的习惯。有意识地逐步提高阅读台阶有助于读者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
6.教材立体化为读者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
包括主干教材、辅助教材、纸质教材与电子网络教材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不仅能为在校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广阔的空间,也可为在职人员的继续学习提供更好的条件,适应“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需要,应该加强建设,特别是针对精品课程。
辅助教材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辅助教材应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相关资料: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深入剖析;典型例子解题思路的讲解;某些内容的小结和展望;有助于开展讨论式、研究式教学的思考题,课堂讨论题,大型作业题和学生学习自测题,以及习题课内容建议等。那种把辅导书变成单纯的例题堆积、题型归纳甚至教材中习题全解的做法,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是应当予以摈弃的。
7.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破除故步自封是推广革新教材的先导
近十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陆续出版了不少新教材,其中不乏反映教改成果的比较优秀的教材,但这些革新教材推广使用的速度比较缓慢。除了“文人相轻”、“行业保护”等不良因素外,主要原因是习惯势力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在用惯了一种教材之后,往往不愿轻易改变,教师形成了一套教学观念和思路后也往往不易接受新的变化。我校虽然在电类专业统一使用自编的革新教材,但有些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虽然使用新教材却仍按自己老一套讲法去教,对新教材的主要精神和一些内容处理的思想并未领会,甚至也未仔细阅读过。究其原因,有的是故步自封,有的是不愿花费精力和时间。因此,要使改革成果和革新教材真正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仍然十分重要,不仅要宣讲革新教材的思想和优点,还需要教师具有为培养优秀人才而付出的敬业精神,当然,适当的政策鼓励也有助于成果的推广使用。
围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教材建设尚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实践。例如,如何将国外教材特别是北美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一些优点与我国教材优点相结合?如何使传统内容的学习与先进的计算软件结合以适应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如何使教材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情、有利于研究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何吸收北美教材中让读者通过阅读教材和练习去获取新知识的做法?如何将数学建模的思想与做法融入教材以进一步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使不同层次的教材有所侧重以培养不同类型的优秀人才?等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成果结晶的革新教材也不断前进,层出不穷。
(本文作者是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