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地方院校实施开放型教学质量管理的途径与对策探析
作者:姚春梅 魏 饴
一、开放型管理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1.开放是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在本质要求高等教育是一个事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学校的教学质量本身就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大学的经费来源、生源市场、毕业生就业去向、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及专业设置、学科发展等无不打上了社会与市场的烙印。这就要求将高校置身于社会经济大背景下,依照全社会共同运作规律来操作高校的管理。事实上,促进教育发展的最本质契机,是使教育主动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而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效果又是检验、评估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开放是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在本质要求,教育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的发展,并且要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不断提出的新需要来调整、变革原有的管理方式。
2.实施开放型教学质量管理的优势
实施开放型的教学质量管理,可以突破学校有限的空间、与社会各领域交叉融合来培养学生。教育资源将是社会性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社会形成一个发达的教育网络;家庭、社会和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发挥教育功能,使学校教育与职业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等有机衔接与整合。通过发挥中介机构的功能来实现社会参与办学和管理,加强教育的决策咨询系统、信息系统、督导系统和评价系统等。作为地方高校通过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依托地方求生存,服务地方求发展;通过建立和谐的内外部关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从教学资源到管理信息的开放,从学术交流到社会服务的开放等,实施全面的开放型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从而促进教师和学校以高质量的服务和更积极有效的变革来满足学生的选择和实践对社会的责任与承诺,促进教学更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积极探索地方院校实施开放型教学质量管理的途径与对策
1.建立新的教学规范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因此,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社会的评价为依据,基于学习者主体需要而建立和完善一种新型教学规范。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基础上,准确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并将其贯彻落实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强调面向地方、面向基层,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课程设置体现“规格+特长”,加大选修课比例,为学生提供一个可自由选择、十分灵活的组合式菜单;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有宽泛的选择余地,对学生转系、转专业放得很宽,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将显性与隐性课程相结合,设置创新与技能学分,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行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培养与发展。通过开放课程的学习时间、开放课程教学资源等开放课程管理;通过倡导自主探究式、主题讨论式、案例启发式等开放性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实际开展教学,突出应用性和实效性;教师必须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成材,为其提供良好的专业学习与成长激励的引导。
加强院校间的合作,淡化所有,强化所用。通过共同建立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程训练基地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选送部分一、二年级基础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到其他高校学习专业课程或者攻读第二学位,实现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学分互换等,鼓励学生发展专长和特长。不仅如此,还聘请名校名师做我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兼职教师,定期来校讲学和作学术报告,有效地促进本校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选派青年教师到省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学习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快速提高我校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
2.立足地方形成良性互动
地方高校的显著特点是办在地方,办学优势与根基就在于与地方结合,在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的高质量人才。只有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真正让师生与当地民众融合于一,形成“大学城”,实现彼此之间的合作互利,才能使地方院校在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中迅速发展,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校县、校企合作正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满足各自需求的最佳手段和有效途径。就我校情况来说,已经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很多都走上了周边区县市各行业的领导岗位,他们是校县、校企合作的最为积极的推进者。目前已经与各区、县、市政府和大型企业签署项目合作协议20多个,共同建立了近百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和科研基地,联合申报和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有效地进行成果转化与推广;既保证了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推进了产学研结合使之成为地方院校发展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
逐步加强“社会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建设,通过建立和谐的内外部环境关系,积极构建校内外决策咨询、监督、评价与联系机制,建立一个流畅的信息沟通渠道,既拓宽教育阵线又接受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使社会、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在互动中增进理解、信任与支持。此外,还积极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充分了解毕业生就业和工作情况反馈信息,参与社会力量的评估与排名等,由此,促进教学更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增强学校教育的适应性。
3.将控制型管理转变为指导与激励型管理
随着教师和学生的民主意识增强、法律意识浓厚;依法治校、依法施教是时代对教育的强烈呼唤。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将“控制”转为“指导与激励”,对内实施民主、开放与人性化的管理,注重总体规划、制定战略、创造教师、学生必要的教学、科研条件与环境、有效地提供服务等。重大决策透明化,把知情权和参与权教给教职员工和学生;实施人性化管理,让教师和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让被管理者积极主动去实现管理者设定的目标。为此,紧扣教学质量这一生命线,构建以日常教学为重点,以教学工作、学生工作、教学督导“三线”全面展开,以校、系、室“三级”管理组织实施,以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与社会评价教学“三种”形式进行检查提高的“三三三”管理模式为主体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责任制和任期教学质量目标责任追究制,定期进行考核、评估与检查;提高教、学、管三大管理系统的能动与互动作用,提高教学全过程各项工作和各环节的质量。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