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
作者:张英彦
我们重视“实践教学”的价值,不仅是为了使受教育者会用课堂所讲授的显性知识,而且通过实践环节使受教育者获得课堂不能讲授的缄默知识,从而全面掌握有关知识,也就是使有关知识真正能深入人心并能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育目的观——实践教学的价值论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已经到了必须更多地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自主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祟尚创新、追求创新,也应该成为全民族的价值取向。
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既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也应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教育目标规定了实践教学的价值论基础。
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特殊的作用。教育实践结果表明,单一的知识教学不可能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同的活动与不同的素质发展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对应性。研究表明,素质的内容是与具体的活动相对应,也是在相应的活动中表现的,与某种活动相对应的特定内容的素质主要是在相应的活动中发展的。”[10]知识的学习最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但它不能完成与操作活动、交往活动等相关联方面(如动作技能)发展的任务。皮特斯认为,人的素质发展是与特定的经验方式相对应的,“人的心理品质不能被看作是与经验方式相脱离的普遍的‘心理能力’,因此,人的发展并非与人在不同经验方式中的发展相异,相反,人的发展以人在不同经验方式中的发展为前提”。[11]课程论专家泰勒在分析如何根据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时,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其中一条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12]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高不开实践教学。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人才观的一个转变,有助于实践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能力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认为,实践智力是一种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能力,他明确指出,实践智力与缄默知识相关,它的获得很少需要别人的帮助,主要来自于经验,并没有包括在“知识教学”当中,[13]实践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形成。
创新始于实践。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具体的实践环节,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调动个人潜力,敢于突破某些定论和模式的羁绊,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李政道在一次访问延安时谈到,不做实验,有安培也不会出安培定律。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人才,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书本上的知识丰富多彩,但是缺乏了实践意识,就会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下降。陶行知说:“所以要创造,非要你用脑的时候,同是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非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14]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基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究、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1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46)(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4.
[4]马克思恿格斯全集(卷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
[5]毛泽东选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87~288.
[6]Rouse,J.,1987,Knowledge and Power:Toward a philosophyof Science,Ithaca:Comell University Press.
[7]唐文中主编.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115.
[8)See R.J.Brownhill (1983).Education and Nature ofKnowledge.BiddiesLtd,p.53.
[9]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1.
[10][11]陈佑清.论活动与发展之间的相关对应性[J],教育研究,2005(2).
[12]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1.
[13]郭本禹主编.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280.
[1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3)[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533.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