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论“教学型”教授
作者:吴 平 陈学敏
也不会担负起“育人”的基本职责,损毁了教师形象。
学生对此最有发言权.目前学生的不满意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仍是“满堂灌”:教学方法落后,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中应用不充分,网络教学进展缓慢;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贫乏:教材更新慢,教学内容陈旧;专业面向窄,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部分教师师德师风水平不高,只关注个人利益,忽视学生利益等。
教学是一种无止境的艺术创作活动,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教师应把学生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孜孜不倦地提高教学水平。目前学生对教学工作产生的不满情绪是我们教学现状的写照。
三、措施:让专注教学的人安于教学,让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全球性话题,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我国政府也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1998年,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了12条要求。紧接着,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始了五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2004年12月,教育部又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题,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要求各高校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加强教学工作,保证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采取哪些措施呢?
1.让专注教学的人安干教学
目前各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通常是从教学与科研两方面来要求的。但教学工作“质”的衡量比起科研工作“量”的指标来说,后者往往更易评判,更“硬”一些,因而,成了职称评审中优先考虑的要素。职称评审中暴露出来的“重科研轻教学”倾向,使绝大多数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上,持“科研重于教学”、“科研优于教学”、“科研高于教学”的错误认识,因而也就出现了教师不想、不愿、不屑在教学中投入过多精力的情况。
为了解决教师不能专注于教学或专注于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审中“吃亏”的问题,有的学校在职称评审中单列“教学型”教授(或“教学为主型”教授)指标,这种做法让埋头于教学、专注于教学研究的教师看到了希望。“教学型”教授强调申报者的教学业绩,对教学工作量有基本要求,同时非常看重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学成果、指导学生竞赛获奖、同行专家和学生对其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取得的业绩。也就是说,“教学型”教授主要关注的是申报者的教学成效及其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做的贡献,教学业绩和教学质量在职称评审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也许有人认为“教学型”教授放弃了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要求,而如果教师不做科研,教学一定搞不好。其实“教学型”教授的评审并不排斥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尽管对申报人的科研成果要求有所降低,但教学研究成果要求较高,它强调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工作,认真思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主动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等。这比单纯地生产所谓“科研成果”、强调在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更有意义。
2.让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
英国天主教大学校长纽曼曾在19世纪50年代的系列讲演中明确提出大学不应从事研究。他认为大学的功能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心智培养”。而且,他认为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教学或搞研究,大学应该吸收那些能搞好教学的人,剔除那些只能搞研究的人,而且不应该强行要求只能搞教学的人去从事研究。否则,是对二者的摧残。纽曼的观点对我们今天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仍具有很深刻的启示。
为了纠正高校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同时不影响高校科研水平的正常提升,在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之前,为专注于教学的教师单列“教授”指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与岗位聘任将逐渐分离,设置“教学型”教授岗位非常必要。大学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在大学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不一定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少的教师不一定教学效果差,因为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中花费的时间、精力。教学要高效、完美,教师必须勤于动脑,不断钻研,一堂课的内容有时甚至需要几天的备课准备。设置“教学型”教授岗位,可以做到让擅长教学的人更乐于教学。
同济大学2005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出台了《专业建设责任教授岗位评聘实施办法》,“教学型”教授侧重考查其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数量、教学改革成果、学生对其讲课的评价等。教学岗位教授和科研岗位教授享受同等待遇,教学研究论文和科研论文一视同仁。[5]设立“教学型”教授岗位,旨在真正吸引、遴选一批优秀的本科专业建设带头人,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加强教学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各高校都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推动“教授上讲台”,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并将研究的成果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大学的教学质量才能够提高。设置“教学型”教授岗位,就是给教学水平高、真正擅长教学工作的教师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让这些教师不为“科研工作量”所累,全力做好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秦国柱,老题新议:大学教师与教书育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7(2).
[2]胡正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大学教师应具备的师德[J].西北植物学报,2003(7).
[3]曹汉斌,王刚.浅论大学教学的错位与回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4]肖群忠.论大学教师的职业责任与道德[J].高校理论战线,2002(12).
[5]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