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关联理论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作者:罗明燕
随着当代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语用学家的视角也投向了外语教学领域,认为“外语教学应该以语用知识的传授为重点,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为宗旨”(何自然、陈新仁,2004)。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以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1986/1995)为例,它从人类的认知心理活动出发来研究语言交际活动,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示意一推理的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过程,它“试图揭示信息接受者理解和推断信息发出者真实意图的心理认知过程,并试图从揭示语言理解的规律和原则来达到对语言运用规律和原则的认识”(同上)。英语精读教学是阅读理解教学的一种形式,而阅读理解也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同时涉及到信息接受者(即读者)和信息发出者(即作者)以及两者通过文本或语篇进行交际的心理认知过程。因此,本文尝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该理论对英语精读教学的指导意义。
二、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其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中首先提出来的,它是近年来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广泛影响的认知语用学的基础理论,并将人们对语用学的研究重点转移到了认知理论上。两位学者认为,语言交际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代码模式(codemode),另外一种是推理模式(inferential mode)。在交际过程中两种模式都会涉及到,但交际的本质是明示与推理,即认知一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一解码过程附属于认知一推理过程。因此,语言交际本质上是一个示意一推理过程,是按一定的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理解自然语言时,不自觉地利用示意,即明示(ostension)和暗示(implicature)进行推理(inference)这一认知心理活动,说话人提供关联性最大的信息,明白无误地或含蓄地示意,听话人则挑选关联程度最大的假设做出逻辑推理,获得最佳关联性,从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达到交际的目的。Sperber和Wilson(1995)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一是认知原则(即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二是交际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换句话说,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准则,而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推理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
最大关联是指交际中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greatestpossibleeffectsfor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则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effectsfornounjustifiableeffort)。为了确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听话者需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达到交际成功。这就是语境假设或认知假设。语言交际中听话人在说话人话语明说(explicature)的基础上,凭借认知语境的三种信息:即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edicinformation)和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做出语境假设。
三、关联理论对英语精读教学的指导
1.英语精读教学的定位
如何对英语精读(intensive reading)教学进行比较科学、合理的定位呢?有学者认为精读教学应该定位在“点”上,即以分析难词、难句为重点,而把阅读理解(或泛读)教学定位在“面”上,即以综合理解、分析、应用语言等方面知识为重点。诚然,这种定位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把精读和泛读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划分得十分清楚。但是,由于大学英语课时有限,如何能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最好的教学效果,而不至于让大学英语教师上起课来“满堂灌”,学生听起课来觉得索然无味呢?笔者认为英语精读教学是一种通过对精选的语篇进行集中的研读,掌握语篇结构、作者意图、重点难点词汇、句子和语法结构,以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为主,兼顾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培养的一种综合性的英语教学形式。如果教师把精读课上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讲解难词、难句和语法结构(这些学生可以自学或者借助于教辅资料来理解),而忽略了对教学活动的引导、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其他语言技能的培养,那么这样的精读教学必然是事倍功半的。因此,英语精读教学应该“点”、“面”结合,既要强调对语言点的掌握,更重要的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语言的能力。
2.阅读理解的认知过程
英语精读教学以对精选语篇的阅读理解为主,阅读理解是一种语言交际和认知活动,它的认知过程是怎样的呢?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信息发出者要传达意图,而信息接受者要理解意图,包括从字面能理解的信息意图和需要推理得到的交际意图。阅读理解活动中的信息接受者(即阅读者)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作者的信息意图,还要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不仅要接受信息,还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根据关联理论,任何话语都包含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信息接受者不但要理解信息发出者的明说,更重要的是理解他的暗含,即语境暗示或意义的间接表达。在明说的基础上,通过语境假设和暗含前提进行推理,最终得到暗含结论。因此,阅读理解就是一个从作者的明示信息推导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以关联性为指导(何自然、陈新仁,2004)。
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信息接受者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他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部理解话语的全部意义,而只用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解释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信息接受者认定一种惟一可行的解释,该标准就是关联性(韦汉,王志军,2001)。
如前所述,话语的关联分为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信息接受者根据话语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花费一定的努力去寻找关联,但他不是去寻找话语的最大关联,而是寻找最佳关联。根据最佳关联原则,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信息接受者只需付出有效的努力去理解话语,那么该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既然阅读理解是对作者话语进行推理的过程,那么它也是一个寻找关联、确定关联的过程,应该遵循关联性的认知原则。按照这个原则,阅读理解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读者理解文章大意、细节、事件发生顺序、地点和时间、人物特征和因果关系等;推论理解层,读者推测词义、文章目的、作者意图等;评价理解层,读者分析评价文章信息的确切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可能性、事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