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张吉维 滕文忠 赫建文 高 军 郑丽明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
  我校课程建设与改革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先后邀请了许多位著名专家学者举行系列专题讲座、报告会,组织教育思想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
  在此基础上,我校在1999年对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总体规划,确立了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总目标:以培养“基础扎实、口径较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立足点,以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本科主干基础课建设为重点,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建立课程资源合理配制和开发利用、课程建设水平持续提高的有效机制,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课程,并使其中的一部分成为省部级以上的优秀(示范)课程,推动我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2.明确四个层面的课程建设要求
  根据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我校确定了一般课程、主干基础课、重点课程与精品课程四个不同层面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1)一般课程建设:进一步修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制课程目录和课程简介等教学基本文件;吸收有关的新的研究成果;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适当的教材;有完整的教案;改革课程考试和评估制度。
  (2)主干基础课建设:①一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得力、各具特色的课程改革和建设方案。②一套与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相适应、体现改革精神、严格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③一套适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④一套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⑤一支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结构优化、师德高尚、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⑥一套严格科学的课程考核办法。⑦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计划和完备的教学档案。⑨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估体系。
  (3)重点课程建设:在主干基础课建设的基础上,选择一批教学条件较好、教学质量较高、对人才培养起至关重要作用,学生受益面大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重点课程要以校级优秀课程为目标,显著提高教学质量。
  (4)精品课程建设:在校级优秀课程中,选择一批体现内蒙古大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作为学校精品课程进行建设。
  
  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与做法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学校建立了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了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院学术委员会,加强了督导室建设,教务处设立了教学建设与评估办公室,学院设立了课程建设小组等。
  
  2.统一规划,科学管理
  我们制订了《内蒙古大学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及一些相关文件,对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与部署,确定了“统一规划,分类立项,分批实施,集中管理,成果经过专家鉴定,进行可行性研究后实施”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方式。
  
  3.分类立项,分批实施
  (1)课程改革立项在组织实施“内蒙古大学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学校投入30多万元支持60多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进行立项研究;重点支持了我校主持或承担的5项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6项教育部新世纪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
  (2)课程建设立项组织实施“本科课程建设计划”。①本科主干基础课建设立项。根据课程在课程体系结构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地位和作用,2001年经过评审论证确定了293门本科主干基础课,在此基础上,2003年经过重新评审论证确定了402门本科主干基础课,形成了我校本科主干基础课课程体系,并结合校内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对主干基础课进行立项建设,建立了主干基础课主持人制度。②重点课程建设立项。投入130多万元,分两批立项,重点建设139门主干基础课程,平均每门课程经费为1万元。③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立项。投入10多万元,立项建设20门双语教学课程。④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学校在“513人才计划”中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综合改革研究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与课件制作作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予以重点资助。
  (3)教材建设立项为配合和支持本科课程建设与改革,学校设立了教材建设专项基金,加大了教材建设力度,有重点地支持校内试用教材和优秀教材建设。多年来,重点支持了国家“十五”规划教材4项,面向2l世纪课程教材2项、教育部立项教材10项、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选题2项、学校出版基金项目16项、校内试用教材基金项目14项。
  
  三、取得的显著成果
  
  自1998年以来,“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研究计划”和“本科课程建设计划”的有效实施,使我校的课程建设不断加快,改革日益深化,取得了一批显著成果。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要成果
  确定了适合我校教学科研型大学发展内涵与特征的“基础扎实、口径较宽、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构了“以素质教育为本位,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专业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综合型等本科人才的培养类型,形成了比较科学合理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断优化
  经过几年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断优化,科学性、合理性明显提高,特色比较鲜明。建构了由通识教育课(包括全校必修课、选修课)、学科专业类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和跨学科专业选修课构成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了实验课、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贯彻了“加强基础”的教学方针,建构了由400多门课程构成的主干基础课课程体系;贯彻了“通识教育”观念,建构了通识教育课课程体系;设置跨学科专业选修课和开设双学+学位专业,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培养交叉和复合型人才。各学院围绕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改革专业课课程体系,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依托计算机和蒙古语言学科建构了以计算机课程和蒙古语言文学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实现了文理交叉;数理学基地依托数学和物理学两个学科建构了数理交叉、相互融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文史哲基地班依托汉语言文学、哲学、历史三大基础学科,建立了基础关联、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课程结构体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依托管理学科和计算机学科建构了融计算机类课和管理学课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其他专业经过课程的合并、重组或整合,也建构了比较先进、合理、科学的专业课课程体系。
  
  3.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突破
  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吸收了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和改革的新成果,如数学分析、热力统计学、生态学等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