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以课题体系优化为核心 深化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邵 宇




  本文视图从重点大学金融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的角度,明确深化重点院校金融专业教堂改革的定位问题和主要方向,然后在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提出一个轮廓和‘些新的思路供广大同行探讨。
  
  一、国内金融学教学改革背景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金融业的繁荣和全面创新,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而在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企业和居民的个体金融决策和金融市场的迅速成长已经取代政府的单纯监管或者调控行为,成为金融活动和金融深化的中心。经济转型和开放引起的微观金融主体决策需要和相应金融服务的快速上升的形势,为新世纪中国金融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高等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中国原有的金融学科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货币银行为主体的宏观分析,传统的金融学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实践发展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与现代金融学的发展趋势不相符。
  为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教育部分别于1994年和2000年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中,1994年有关金融学的子项目回顾了中国金融专业的发展历程,并对金融学专业发展的基本规格和要求作出了统一的指导和规范,构建了以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保险学为主干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但该项目在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又引发了更多的争论,问题仍然集中在究竟是以传统宏观部分为主体辅助于对于新兴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的描述来构架金融学科,还是让新兴的微观金融部分并驾齐驱甚至以微观金融为主体来进行课程设计以及学科建设。2000年,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所重点高校承担了教育部“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该项目以建设重点大学一流金融学科为重点,着重研究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该项目在对专业设置上留有空间,允许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征进行课程设计。这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平台。
  
  二、金融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
  
  要明确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和颁布专业培养方案来实现培养目标。毫无疑问,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层次性,虽然以上的教改成果中明确提出金融学专业本科阶段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现代化、国际化金融人才,但事实上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仍然是相对模糊和难以确定的。这主要是因为高等教育本身的多目标性使然:一方面大学本科教育要形成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一方面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为职业生涯和就业打下专业的基础;此外,还要为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进一步深造预留接口。
  因此,教育者就需要用更广阔的视野和积极应对发展潮流的眼光,动态的看待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树立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从个人角度看,学生个体均有着不断使得自身人力资源终身保值和增值的强烈要求。因此,我们应当把大学(本科)教育视为终身教育的一个环节或者一个阶段,处理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的关系。以终身教育为理念,从成本一收益平衡的角度进行阶段性培养目标的科学划分,解决各阶段培养目标之间的衔接问题,使培养目标体系既体现不同学历阶段的层次培养目标的内在关联性,又体现其层次递进性。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出通用型金融学人才,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和全面性的教育教学,强化学科基础与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通才教育”的思想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计划要认真协调好专业性和通用性之间的矛盾,切实做到将教学的重点从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转换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能够不断地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金融经济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指导
  
  有了上述金融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就可以着手课程的优化和建设。我们认为在课程优化的目标方面有3点是必须考虑的。
  首先,是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计划体制下,落后的金融服务行业和严格的金融监管使得对金融人才需求有限,而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劳动力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其中对微观类金融人才(如投资银行、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增长明显快于其他。从我校最近5年本科生就业情况来看,去微观经济部门工作的学生占绝大多数,这种变化说明以通才教育为基础,打造宽厚的基础,强化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全方位能力的锻炼才能形成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要结合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特别是金融学科的最新发展的动向。中国原有的金融学科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货币银行为主体的宏观分析。传统的金融学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已经明显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国际上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微观化和数量化,因此我们也需要对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融会到学科发展的主流中去。
  最后,是国际化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成为无法逆转之潮流,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成为其中最鲜明的标志,中国加入WTO,即将开放的银行业和其他金融行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获得竞争的优势,即人才的国际化。体现在教学和课程改革中的国际化,一方面是语言的国际化,一方面是思维方式的国际化。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考虑,我们认为应当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出发点,来形成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提出要求学生通过对金融知识体系(core knowledge)的学习(合理编排的认知体系),形成包括计算、分析、判断、写作和自我学习在内的金融能力(core capacity),及金融分析能力的培养。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和优化
  
  具体来看,在本科教育层次,任务首先在于科学规划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动态比例关系。本科的培养目标的双重性决定了核心素质和能力是学生后续职业生涯和自身升级和完善的基础。因此调整的重点要放在优化课程内在结构上,从单纯知识的传授向强化能力的培养方面转化。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初步制定了课程优化方案,考虑到教学计划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基础课程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在专业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设计,将现有金融专业课程简化为宏观、微观和工具三大模块,强化其中微观和工具模块的课程,以适应学科发展最新动向和能力培养的目标。既然我们认为金融能力的培养高于知识的积累,因此笔者倾向于将课程体系调整到偏重微观金融方面的理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