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以课题体系优化为核心 深化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

作者:邵 宇

上来,这在本科和硕士层面上显得特别重要。总体思路是在形成以微观金融理论为核心,宏观金融理论为基础,分析工具为辅助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重点,前两年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后两年是加强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在修习时间上,根据难易程度和相应工具模块课程的进展情况,特别是几门主干课程的内在逻辑联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顺序,使得学生一边巩固一边学到新的知识。下表是优化后的金融学本科专业修读计划课程设置方案。
  
  以上的修读计划课程设置方案,主要是出于如下方面的考虑:
  1.基础课除了表中的课程设置以外,还允许学生任意选修一定学分的人文、科学、艺术和体育类课程。把计量经济学放在了基础课中是考虑到经济科学的发展特征,尽早地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2.微观金融课程模块的建设和优化。我们将核心课程锁定在投资学、金融市场学、公司金融学、商业银行学和金融经济学。这几门课程联系密切,理论和实践要求都比较高。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金融市场学和投资学的联系和区别问题,金融市场学的重点放在金融产品和市场上,金融市场微观结构方面的内容放到研究生课程中;投资学重点放在基本的模型和投资的操作方法,行为金融学作为研究生课程或者选修课,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又了解了学科的发展前沿。_二是金融经济学的开设问题,虽然金融经济学本质是微观模块的理论基础课,由于课程较难,在本科生中是否作为必修课程,目前还有争议。但如果考虑到金融经济学的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具有最基本的模型素养,了解模型背后的经济学思维,从而鼓励学生多参考文献和思考问题。因此如果在技术上不做严格的要求,考核时采用学期论文的形式,学生也基本可以接受。
  3.工具课程模块建设和优化。为了同微观模块建设相配套,我们同时进行工具课程模块建设和优化。在工具模块的必修课中增加的财务(报表)分析,考虑到学生就业有30%~40%到审计事务所的去向。金融计量主要是涉及到金融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分析的基本知识;金融软件应用和设计则侧重用计算机工具和编程语言,例如C++,在金融分析中的应用等;我们计划新开设的课程,如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数学建模等,同时加强计量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课程。
  4.能力和素质培养。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加强(社会)实践课程的建设,依托上海金融中心的优势和校友资源,设计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例如:引导学生参观外汇交易中心、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在职业人事的引导下,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加深和了解及初步运用。借助学科良好的硬件环境,例如路透社行情系统、国家金融工程创新实验室进行模拟交易和实际系统应用,全面锻炼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建立金融专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金融市场和投资操作、金融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机会。对于一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可以考虑利用教育部金融创新研究室等科研平台,安排他们跟随学术导师进行科研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和课程质量。
  进一步强化双语教学,优化双语教学的质量。语言的国际化是国际化的基础要求,需要不断地探索双语教学的最佳方式和与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核心课程中双语教学的效果和比重。逐步做到在数量上可以覆盖全部核心课程,以面对国际化和留学生培养的要求。
  5.配套改革。在课程结构调整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教学手段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借助于学校正在开展的电子校园工程(E-campus),围绕核心课程,建立共同的教学辅助平台和网络资源,形成合力,来整体推进实施教学改革和创新,使得原本存在于模块课程之间的密切联系得到充分地展现,使得各模块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相互连通和支持,提高相关课程的知识传授和接受的效率。要配套改革包括金融联考在内的考试和考核制度,从技术角度来看,金融联考的扩大和测试形式的转变,势在必行。通过试题库的建立和试题形式的变化,来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这方面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系列)考试的经验和形式,为人才的选拔和准确评价打下基础。改进优秀本科生直升研究生和博士生的选拔方法,并适当扩大直升比例,密切注意后续人才的培养,注意在应用型和科研型不同培养方向的适当平衡。
  
  参考文献:
  [1]陈善昂.金融学教育中外比较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增刊).
  [2]邵宇.微观金融学及其数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邵宇.论中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
  [4]王广谦.正确定位,加速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1(22).
  [5]张亦春,蒋峰.21世纪对我国金融学教学的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02(6).
  [6]“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