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在交流中消除焦虑等
作者:姚国辉等
与幼儿一起体验幼儿园生活的过程中对自己孩子的适应情况有初步的了解,以便做出相应的物质、心理准备。此举也让家长从感性上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半日活动过程,相信教师是完全可以信赖和托付的。
2.开学后,全面、细致地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
(1)教师与家长面对面交谈
在刚人园时,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显得格外重要,家长来接孩子时,教师将孩子一天的情况向家长做一个大致的汇报,同时,也向家长询问一些幼儿在家的情况,特别是对幼儿园的看法及一般生活情况:如在家的睡眠、进餐情况,并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2)电话交流情况
由于来园、离园的时间相对有限,教师不可能接待所有的家长。因此我们公开幼儿园的电话和个人电话,让家长和我们交流婴幼儿情况,和家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3)填写《幼儿生活活动情况记录表》
针对家长们较关心的生活问题,我们设计了《幼儿生活活动情况记录表》,记录孩子在园的进餐、午睡、饮水、大便等情况,并将记录表挂在教室的门口,供家长及时了解孩子情况。
(4)播放幼儿活动录像
孩子在幼儿园都干什么?表现怎么样?这个问题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用最直观的方式——录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客观地记录下来,在家长会上播放给家长看,使他们更直观、更真切地了解自己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
新人园的幼儿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家长的这种焦虑心情也是难免的,但我们用自己的真心、爱心和细心,换来了家长的放心和安心。相信只要我们用爱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和关心幼儿,孩子们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消除焦虑系列活动推存
周 凌 姚 华
—、变变我的脸。
开学两周以来,张皓杰小朋友还是会不停地哭着叫“妈妈”。一次,老师看到了身边的彩色纸,灵机一动,对他说:“你看这张纸多漂亮!”他没理会,继续哭。老师又说:“我会变魔术哦!”他的哭声小了点,抬起眼看着老师。见奏效了,老师连忙说:“我能变出你的脸,你想看吗?”哭声停了,他瞪大了眼睛看着老师。老师便拿起彩色纸,一边故意用很夸张的动作撕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一边大声地说:“变!变!变!”这一举动让张皓杰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也把所有孩子都吸引住了。老师随手拿起笔,在图形上画上了哭的表情:“这是张皓杰的小脸,想要的话我们一起来变出自己的小脸吧!”孩子们一下子活跃了起来。老师让幼儿自己选取色彩鲜艳的纸,请他们将纸撕成一个块状图形,变出自己的小脸蛋,再由老师帮忙画上他们刚人园时的表情。活动室里“变!变!变!”的声音此起彼伏,几天来,第一次没有了哭声。小小的变脸活动让幼儿暂时忘记了哭泣,注意力的转移使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了一丝安全感。
二、介绍我自己。
接着上面的活动,趁孩子们午睡时,教师将他们的“小脸蛋”贴到墙上。当他们醒来看到的时候,都指着自己的“小脸”嘻嘻地笑,或是叫人来看。老师故作惊讶地问:“这些都是谁呀?这么漂亮!”“这么多娃娃,我都分不清是谁了,快来向我介绍一下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个是我,我叫王卉。”“我叫吴昊宸,喏,就是这个。”……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都能有机会向大家介绍自己,我们对一些规则进行了改动。每天早晨点名的时候,当老师点到某位幼儿的名字,他可以站立起来,一边招手一边大声说:“我是xx,我来了!”采用这样的方式让幼儿介绍自己,其实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环境,这种环境比较自然,不容易让人产生拘束感。同时,幼儿的焦虑情绪也在活动中逐渐化解。
三、认识新朋友。
为了引导刚入园的幼儿与班中的同伴交往,我们在晨间点名时让幼儿问问、讲讲、猜猜。如:当被点名的幼儿向大家打招呼时,其他幼儿则一起说:“XX,你好!”当老师点到某位幼儿名字时,可随机问问他:“你的好朋友是谁呀?”“坐在你旁边的小朋友是谁?”“今天谁没有来?”又如:自主游戏时,老师拿着一位幼儿的照片,引发他们猜猜、找找“这是谁”,以此让幼儿熟悉本班小朋友。
随着对环境的熟悉,幼儿已不满足于独自玩耍,他们更渴望和同伴一起游戏。每天总有孩子三三两两地围着用“魔术”变出的小脸看,于是我们请幼儿带着自己的“小脸蛋”去找一位好朋友,并把自己和好朋友的“小脸蛋”贴在一起,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添画身体和四肢,再引导幼儿用手指或棉签,给小人儿点画上圆圆的小钮扣。这样一来,幼儿对这面互动墙的兴趣就更浓了,一到自主游戏的时间,他们就聚集在一起指指点点:“这是我和邵一荻拉着手。”“我们一起玩吧!”……渐渐地,很多幼儿都有了固定的朋友。
四、我的朋友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时期,他们的交往不应该只局限于一两个朋友。于是我们设计并开展了《找朋友》《碰一碰》《猜猜我是谁》等活动,引导幼儿通过歌唱、舞蹈、游戏等多种形式熟悉新的同伴,结交新的朋友。并且在进行《找朋友》《碰一碰》等不断交换伙伴的游戏中,为幼儿做上不同的标记,比一比谁的朋友多。
直到有一天,朱梦琦对我说:“老师,我已经不哭了,墙上为什么还是画着我哭呢?”我们意识到教室里已经没有哭泣的孩子,爱上幼儿园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于是老师为他们准备了更多的彩色纸,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情绪与意愿更换墙上的小脸蛋。这样的心理暗示效果很好,墙饰上的笑脸渐渐比哭脸多了。
观察性格类型 对症下药
李婷婷
依照多年带新生班的经验,我发现新生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依恋型、抗拒型、自由型、絮叨型、孤独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我们可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症下药,消除孩子的焦虑情绪。
依恋型的孩子。童童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儿园与父母难舍难分后,就紧紧地跟着第一个接他的老师,吃饭、睡觉都要老师陪,一刻见不到老师,就着急地哭:“那个老师呢?那个老师呢?”几天都如此。对于这类孩子,我们不能一味地安抚,在他情绪相对稳定后,老师应多引导他与其他小朋友接触,通过一些游戏活动使其融入到小朋友的圈子里去。如果童童小朋友一段时间后还在哭,老师可对他进行冷处理,不去照顾他而是照常组织其他小朋友活动,让他体会到老师是大家的老师,不是他一个人的老师。
自由型的孩子。奇奇小朋友性格开朗,颇有些小男子汉的味道。一来幼儿园,看到到处都是玩具开心得到处翻到处跑,最让人吃惊的是他竟偷偷跑到老师的备课室,用油画棒在墙壁上画画。这类孩子基本没有焦虑情绪,比较好带,但他没有上幼儿园的概念,老师可让一位喜欢照顾同伴的老生带着他玩,在和老生的交往中初步懂得规则,遵守规则。
抗拒型的孩子。迪迪小朋友一直大哭着不愿进教室,好不容易哄进来,发现上当的他竟躺在地上,不停地乱踢,哭得满脸通红。对于这类孩子,老师尽量满足他的要求,能让他做的尽量去做,转移他想家想父母的情绪。如:用音乐来吸引他,以稳定情绪。一开始我就教孩子们一起唱《笑一个吧》,在笑声中孩子往往忘了想家。再如:好玩的玩具孩子都喜欢,带他们到户外玩滑滑梯、荡船等,分散他们想亲人的心情。
絮叨型的孩子。茹茹小朋友天天都要边哭边问:“我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她什么时候来接,我想自己回家……”而且是反反复复地说,只有在下午家长快来接的时候才好一点。这类孩子往往觉得不安全才不停地说,我们可给他创造一个熟悉的环境,以帮助他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如给他的杯柜、毛巾架、床等贴上可爱的小标记,一一告诉他小标记就是他的家,消除他的不安全感。
孤独型的孩子。喻喻小朋友虽没有过多的反抗,但却是极不情愿地进来的。进来后就默默地坐在那,只是看着其他小朋友上课做游戏而不参与,始终与大家保持一定的距离。教师可为这类孩子创造“发泄角”,告诉他想家的时候可以到这儿哭一下,将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样慢慢地孩子就会由相信到接受你了,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你。例如我们班在教室转角的地方放了一个卡通充气沙发,有的孩子情绪激动时,我们就会请他们去坐坐,冷静一下。慢慢地,只要孩子不高兴了,他自己就过去,坐到沙发上休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