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校园文学月报

作者:佚名




  在创作中成长在成长中享受快乐
  ——江苏张家港乐余高级中学千帆文学社
  
  创办于1937年的老牌省重点高中——江苏张家港乐余高级中学已走过将近70年的历程。70年来,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乐中人。其“千帆文学社”成立于1996年,原名乐中学文学社,现有在校社员464人。10年来,文学社本着“以人为本,以信育人”的服务宗旨,培养了一大批酷爱文学的少年。他们在50多家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习作200多篇。我们有理由相信,千帆文学社将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竞渡文学之大海。
  
  冬日
  千帆文学社陈 洁
  
  风裹着微寒,悄悄地报道了冬天的姗姗来迟,叶子却在宣泄着他们逝去的生命,于一个又一个瞬间,在悲凉的秋风中划下一段优美的弧度。
  小草正在泛黄,一片又一片,犹如母亲头上不断现出的白发;褪去了墨绿,淡绿,终于符合了冬的冷意。
  不经意间,这个城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穿行其间,我想幻化成为一种春天的色调,只是自己那微薄的力量如何承载一个冬天的萧瑟。阳光从角落射来,虽然暖和,但仍免不了冬的冷意。
  总觉得冬天吝啬得很,它可不像春天与夏天那样热情大方,它总是保留一丝阳光,让人们在享受温暖的同时,还必须切记拥抱冬天冰冷的双肩。
  冬天是一个容易让人变得慵懒的季节,更是一个让人念旧的季节。我常常渴望有一个很大的壁炉,旁边是一张宽大舒适的摇椅,羊毛地毯上躺一只酣睡的小猫。窗外在飘雪,屋子里却温暖通透一片,那该是怎样的一个优美的境界啊!我也曾想去静静地体味那难得的阳光的味道,去感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远古格调。可是,当我走过了千山万水,找遍了天涯海角,发现除了冰天雪地之外,只剩下两手空空的时候,我深深地感知这是一种单纯而又遥不可及的幻想,因为冬天必须有它自己的影子。
  枯黄的衰草,我不喜欢,但它是冬天的见证;刺骨的寒风,我不爱恋,但它是冬天的灵魂……物尽其然,何必哀伤。
  一帘幽梦。风,依旧吹;云,依旧飘;阳光,一如亘古的金黄,世间万物绝不会因为个人的喜怒哀乐和所闻所想而发生任何改变,也无须改变。
  四季轮回,真实最好。
  【指导教师语】
  本文以“冬日”为题材,通过将冬天与春、夏作对比,表达出对冬的伤感,甚至偏见。然而,当发现自己在冰天雪地中不可能找到不属于冬天的迹象时,作者才恍然大悟,发出“物尽其然,何必哀伤”的感慨,显出“真实最好”的主旨。
  (汤 鹏)
  
  沐浴阳光
  千帆文学社袁 君
  
  总觉得阳光是那么刺眼。纵使是在很冷的冬季,我也极少喜欢那和煦的阳光。我不明白太阳除了提供生物生存的必要物质以外,它的存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
  “你是一个怪孩子。”妈妈如是说。
  阴雨天是我的最爱,特别是在细雨霏霏的下午,漫步在空旷的步行街上,听着从一家家商店里传出的一首首动人的老歌。这样的情景,这样的画面,你不喜欢吗?
  “你只是太寂寞!”朋友如是说。
  是的,我只是太寂寞。当我着一身暗紫,走在亮着黄色的路灯,积满白雪的路上,看着自己的身影被灯光渐渐拉长,再慢慢缩短。这样的情景,这样的颜色,你不觉得孤独吗?我只能作如此回答。
  然而,当妈妈离开我之后,当我生命中只有我所喜欢的阴雨天时,我已经冻得瑟瑟发抖,我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与伟大。感受到了生命不可能永伴风雨。因为,我毕竟只有36.8。C的体温。
  于是,我告诉自己:“温暖从此就要靠自己站在太阳下收集。”于是我每天穿着深色衣服,努力吸收着阳光,纵然每天围着阳光旋转,可我依然很冷、很冷。因为妈妈给的温暖在她离去的那一刻就已经蒸发了。
  我在寻找答案,莫非阳光只偏爱毫无叛逆的人?太阳的答案,是它在我争取温暖时告诉我的:人生就像一条船,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纵使你感到如此的孤寂,如果你想继续走下去的话,还会有谁来安慰你呢?生命的旅程还在继续,在平和的日子里,你可以不喜欢阳光,但决不可以放弃阳光。阳光仍然会在你无所知时照耀你全身。
  谁的话,让我如此警醒?所以,我祈祷着新的一天的到来,在沐浴着阳光的海面上,驶向那无边的尽头……
  
  【指导教师语】
  本文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文章一开始强调“我不明白太阳除了提供生物生存的必要物质以外,它的存在还有什么其他意义”。然而,随着母亲的离去,生活中失却了光和热。我才真正感受到温暖的重要,但温暖的获得不是整天被动地等待上天的赐予,而要靠自己。
  ( 汤 鹏 )
  
  读书的苦乐之境
  千帆文学社朱佳圆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乐之境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但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子,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语堂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才会如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应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认识谭嗣同和毛泽东;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我认为,分数大多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指导教师语】
  本文通过不同的人对咖啡的不同态度这一比喻提出了造成读书苦乐的原因是“心境不同”的观点。接着,通过古人读书“乐此不疲”与今人“见书生厌”对比,得出今人读书之苦是“心境出了问题”。而后,进一步提出要进入读书之乐境的方法——安顿好动荡不安的心和用心去阅读。更可贵的是,小作者提出“用生命去阅读”——既提升了自己对读书认知的境界,也提出了化解读书苦的根本方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