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与教学

作者:李 节

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尤利西斯》(乔伊斯)、《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交叉小径的花园》(博尔赫斯)、《嫉妒》(罗伯—格里耶)、《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本来还想讲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讲。此外,以后如果有时间,我还想讲一下德国的托马斯·曼、黑塞,英国的伍尔夫、毛姆,法国的加缪、纪德,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日本的川端康成。当然,西方现代主义经典还有很多,漓江出版社1988年出了一本书,是康诺利、伯吉斯合作的《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这本书对于我们认定和选择什么是20世纪经典很有帮助。
  记者: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有没有现代主义小说?
  吴晓东:现代主义在20年代就开始影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这样的作家就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到了30年代,戴望舒、何其芳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中都有艾略特的《荒原》的影子。受当时西方意识流、存在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现代派作品,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小说都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40年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复仇》等,既有意识流的影响,又有存在主义的痕迹。40年代冯至的中篇小说《伍子胥》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巨大影响。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影响更大,80年代后期出现在文坛的先锋作家马原、格非、余华、孙甘露、苏童、叶兆言等人的创作,都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痕迹。但他们的小说到底是不是现代派,在80年代文坛曾经出现激烈的争论,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他们的创作是“伪现代派”。我个人认为80年代的先锋小说不能说是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因为产生现代主义的历史条件已经过去,而西方迎来的也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时期。
  
  向中学生传达一种“虚构的真实”的文学意识
  
  记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选有外国小说。一开始是传统经典小说,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等。到2003年,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都选择了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和《饥饿艺术家》、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节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节选等。您怎么看现代主义小说进入中学?
  吴晓东:我刚才说过,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占据的是一种文学主潮地位。让中学生多少了解一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主潮的简要图景,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今天其实是生活在20世纪造成的某种结果之中,20世纪的阳光和阴影其实都在笼罩着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刚刚逝去的20世纪的了解,有助于认识我们今天是怎样走过来的。而这种了解,应该从中学语文教育开始。
  事实上,我参加了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编写,这套教材据说目前已经被北京一半的中学采用。我负责编选了三个单元。关于外国文学部分有两个单元,一个是外国古典文学,另一个就是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在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单元中,我选择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章、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以及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我首先想在这一单元中传达一种现代小说观。我前面说过,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与19世纪以前的反映论有所不同,反映论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所以现代主义作家更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我想把这种虚构的文学意识传达给中学生。比如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写的就是一个虚拟的可能性的世界。所谓可能性的世界,就是说它在生活中并非真实存在,但是又有逻辑上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写的就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小说开头写格里高尔早晨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这就是卡夫卡对人的可能性的一种虚构。在现实中人当然是不会变成甲虫的,但是,变成甲虫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同样,《饥饿艺术家》中的一连几十天不吃不喝的饥饿表演写的也是一种可能的情境。所以卡夫卡的小说靠现实主义的反映论的逻辑是很难解释的。卡夫卡的小说表现的正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这只能借助于文学虚构才能实现。当然,虚构不是胡编乱造,它也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但它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虚构中蕴涵着的某种人类的可能性的真实,或者说是一种终极性的哲学情境。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让中学生和中学语文老师对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兴趣呢?
  吴晓东:现代主义小说也不是铁板一块,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现代主义小说,如罗伯一格里耶的<嫉妒>,的确是令专业研究者也感到不那么轻松有趣的。但是,文学阅读不能只读轻松有趣的读物,相反,倒是更应该读一些难读的有挑战性的东西,如卡夫卡的小说和散文、加缪的《鼠疫》《局外人》等。但是这类作品对我们心智的培养,对我们思想的洗礼,对我们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形成,是那些通俗读物(包括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不能替代的。所以关键是你是否面临着某种思想的困扰甚至面临自身生存的困扰,是否力图求索20世纪人类生存命题和生存处境。有困扰,才会有进一步钻研的动力;有问题,才会在现代主义小说中致力于求解。这时就会觉得现代主义小说也许不是那么晦涩枯燥。所以首先还是阅读观念的改变。
  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小说都那么枯燥难读,我建议可以从一些好读的作品入手,比如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就是很好看的小说,收了三个关于“祖先”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是《分成两半的子爵》,写一位子爵在战争中被炮弹一劈为二,但分开的两半却都各自存活了下来,一半善良,专干好事,一半邪恶,只干坏事。人性的善与恶就这样形象鲜明地反映在分成两半的子爵身上。所以大家能看出来,这是一种寓言式的写法,很适合青少年的思维习惯。但是小说的思想却很深刻,它以寓言的方式告诉我们,真实的人性其实是复杂的,是善与恶的统一,所以到了小说结尾,作者就安排分开的那两半再度合而为一,而恢复完整的子爵则“既不坏也不好,善与恶俱备”,就像我们常人一样。这一结尾可谓意味深长。
  再如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都是从东方包括中国古代选择素材,她的《王佛脱险记》写的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的童话故事,很像<神笔马良》,可读性很强。从这些可读性强的小说入手,完全可以培养出阅读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趣。
  记者:假如请您在中学讲现代主义小说,您会怎么讲?
  吴晓东: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自主探究的精神,我很赞成。如果我开这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