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语文教材的选文及单元组合设计评述

作者:方智范




  语文教材的主体是选文。将若干选文组合成单元,若干单元组合成教材,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见的现代语文教材的基本结构方式。语文教材确定一种基本的单元编排方式,反映出编者对语文教学的功能价值的某种追求,保证了教材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统一性,也是教材个性特点的体现,这对教材编写而言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把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初中语文教材,尤其是新课标教材放在国际背景之下加以考察、梳理,以供读者作进一步的探讨。
  综观国内外初中语文教材单元的组合和呈现,大体都是以选文阅读为主,然后再与其他语文学习内容相组合。教材阅读选文的单元组合编排,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
  
  按选文的文体分类或者按文学史发展线索编排,是比较传统的、应该说至今还有生命力的单元组合和呈现方式。一般来说,这是一种纵向组织系统,是建立在内容的逻辑性基础上的,它关注课程要素的纵向安排,强调顺序性和连续性。编者主要关注的是选文本身,这种方式较为切近语文学科的知识系统。具体分为:
  1.按文体类型编排
  这是一种突出语文学科知识内容本体的教材编排类型,在过去一向比较通行。从整册教材看,单元与单元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结的块状的结构关系。
  国外教材观念中的文体,以文学体裁为主。美国八年级文学教材《文学》(银级),就是一种以文学作品体裁为纲编排选文内容的代表性教材。分为短篇小说、戏剧、纪实文学和散文、诗歌、民间文学、长篇小说六类文体,将相关选文加以组合,按每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基本题材内容来确定若干单元,兼顾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如短篇小说单元有情节描写、人物描写、背景描写、主题描写、阅读和思考、范文阅读、写作过程;戏剧单元有多元文化学习、写作过程;诗歌单元有叙事诗、比喻语言和形象化描述、抒情诗、自然风光、观察视角、选择;民间文学单元有人类起源、英雄传奇、荒诞故事;纪实文学和散文单元有传记和人物报道、闲情散文、阅读和思考、范文阅读、写作过程。在这套教材中,关于文学体裁的知识是教材编写的纲领,对教材内容起着先导的作用。〔1〕
  这种语文教材长期流行,应属“知识系统结构”型教材,按学科知识系统来编写,保证了学科知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教材内容因而也往往难以精简,甚至繁杂,最大的缺陷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关注。我国过去的教材基本采取按文体编排的方式,人教社1999年版初中九年级上下册经过了一些改进,但也仍按文体编排,以文学体裁为主,其他常用文体穿插其间。
  2.按文学史发展线索编排
  这是国外文学教材常常选择的一种编排方式,从整册教材看,单元与单元之间按时间顺序构成线状关系。例如前苏联的《俄罗斯文学》《俄罗斯苏维埃文学》,就是按文学发展阶段和年代顺序编排的文学史教材。我国上世纪50年代试验文学和语言教材分编,《文学》教材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显然是受了前苏联教材文学与语言分编的影响。
  
  二
  
  当种种因素促使语文学科突破学科本位,更关注语文与外部世界和学生主体发展之间的联系的时候,编者就会在更为宽广的视野中认识语文学科,于是出现了按生活内容或人文主题(话题)编排单元的教材。相对而言,这类教材体现了编者较强的改革意识,着眼于语文学科内容与广阔生活、学生已有经验积累的联系,展示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过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自行建构。这种编排方式较集中地体现了教材的建构主义学习论特征,即“知识是在人们同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需要在具体问题中,针对具体情境,自己进行再创造” 。〔2〕
  这类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具体又可分为:
  1.按生活内容编排
  如英国《牛津英语教程》的A部,以与学生关系密切的生活领域和相关主题为线索编选文章和组成单元。第一册单元标题是:乡土英雄、魔幻情景、学校内外、探索自然、街区游戏、英雄和恶棍。又如加拿大《英语文选》,每册由8个专题(实际就是单元)组成,其中第一册的专题是:朋友和冤家、运动、旅行、神秘、海洋、音乐、信息、杰出人物,第二册的专题是:其人其事、轻笑和寒战、想象、眼泪和笑声、宇宙、邂逅、幸存、追求,第三册的专题是:决心、笑料、实现、瞬间、神话与神秘、新闻与观点、加拿大印象、在舞台上。这些单元标题的拟定大抵以生活领域和相关主题为基础。
  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后,也出现了按生活内容组织选文、形成单元的方式。如人教社1999年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八个单元: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想象世界,其优点是通过教材呈现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教学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这种编排方式使语文课从以政治思想教育为主的课程功能中解脱出来,改变了语文自身功能的被放逐、被边缘化的不正常状况,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语文观念的产物,在当时令人耳目一新,也对后来课标实验教材的编写有所启示。
  2.按人文主题(或话题)编排
  这类教材的编制主要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强调人的心理是由知、情、意三种过程构成的功能统一体,主张心理学应该以完整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体自身的角度去关注他们的经验世界,关注他们的感情、知觉、信念和意图”。〔3〕
  如美国哈科特和布赖斯公司出版的六年级(相当于我国的初中一年级)文学教材《文学宝库》,就采用了以文学作品表达的主题为纲的编辑体系,每个话题和下一级的具体主题有:奇遇(想象中的旅行、奇怪的事情、天外来客),英雄(生活中的英雄、勇气和善良、杰出人物),远方的文化(非洲探险、跨越时间、跨越国界),娱乐(狗尾巴、来自内心的幽默、发明),海洋(冰冷的海洋、深蓝色的海洋、跟踪鲸群),外国文化(勇气、新家、在海洋上驰骋)。法国初中教材《活跃的文字》虽然是知识主题型,如第六册由自然生活、英雄儿女、民间故事、伟大神话、童青少年五个知识主题组成,但这些主题的背后显然是对该主题人文内涵的关注。
  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我国新一代语文教材的突出标志。我国在课程改革以后涌现的新教材,多数按人文主题组织选文、形成单元。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共设置了亲近文学、金色年华、民俗风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六个单元话题,基本属于人文范畴。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设置了童年梦痕、秋日撷英、亲情歌吟、品行善恶、生命礼赞、性灵愚慧六个人文主题。其他课标教材,虽未像这两家在单元前冠以概括鲜明的主题词,但往往会在单元导语中点明单元的基本主题,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第二单元,就明确提出了“人生”主题,两个单元中的选文就是依此组织起来的。
  突出以人为本,关心学生有个性的、全面的发展,是按人文主题(或话题)编制教材单元的精髓所在。其优点突出表现在: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关注他们的经验世界,尤其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能较集中地体现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尤其关注学习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教材各内容要素实际构成了模块结构,安排学习内容时,知识、技能、情感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协调、衔接、交叉、融合,有利于促进学生融会贯通地学习语文,获得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
  但任何一种呈现方式都有局限性。有的人文主题(如环境保护),我国相关作品很少,选文不够经典,只能降格以求,这就要牺牲语言的规范性, 陷入“人文”与“语言”不能两全的困境。有的文学经典内涵丰富,有多义性,按人文主题归类往往也难免对其蕴涵作主观随意的切割。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