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语文教材的选文及单元组合设计评述

作者:方智范




  
  三
  
  还有一类教材,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编者更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视语文学习过程的展开,其单元组合或是形成一个个活动板块,或是以方法策略的指导贯串,在呈现方式方面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如以下几种:
  1.按活动板块编排
  传统教材被人们喻为“豆腐干”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以选文为中心,围绕选文设计学习提示、注释、练习,以听说读写中的某一项训练为主。活动板块结构则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单一结构,不强调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选材上“敢于跳跃”,选文在板块结构中变成了一种为语文学习活动服务的“例子”。
  这可以德国教材的活动板块结构为标志。如德国维斯特曼出版社于上世纪末出版的初中《现代德语》,共设七个板块来组成单元:主题篇、语法、正确书写、说写综合训练、语言实验园地、学习技巧、附录。板块结构与单一结构的区别是:以题材为中心,选择若干不同类型的文章,配以各种练习,有些明确规定是专题性教学单元。其显著特征是采取专题性的、立体性的教学设计,将学习活动和情境、学习方法和策略、相关教学资源、多种学习媒体甚至评价体系融为一体,大大拓宽教学内容,追求综合效果。这实际上是一种“知识应用结构”型教材,编者设计一个单元,就是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策略”组块。
  “在探究中学”是这种呈现方式的明显特征,即非常看重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建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种组织单元方式有三个好处:
  一是活动性强,教材为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学生在活动中要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学习的内容和进度;
  二是示范性强,教材提供方法范例,关注学生运用、迁移能力的培养,重视将现有的问题解决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和领域中,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恰当的练习形式;
  三是整合性强,以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为抓手,带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我国课标实验教材中出现的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专题单元设计,就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接近于这种板块结构方式。
  2.按语言功能和学习方法编排
  为体现在例中学、在做中学、在探究中学的精神,有的教材尝试按语言功能和学习方法来编排单元。这样编排单元的长处是突出语文学科的应用性。
  法国初中《文学与方法》教材是这种单元呈现方式的典型,它按阅读课文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功能来编排,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第五册阅读部分,分为传记文体、描写文体、自传文体、见证式叙述、现实主义描写、采访诸单元;写作部分,分为学写对话、学写描写、构造一篇证论文、写一篇叙述文、学写问题与回答诸单元。
  在课标实验教材中,接近于这一尝试,在我国语文教材中带有首创意义的,是苏教版初中教材第五、六册的编排。它打破了这套教材前四册按人文话题选编课文的呈现方式,转为对初中生读书方法的系统指导,从中国传统读书方法中提炼,按照现代中学生阅读习惯和方法培养的实际需要,在“学会读书”的总标题下,设计了十一个单元: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感悟·品味·欣赏、学学牛吃草、阅读有独特的感受、借助注释学文言、读书动笔、比较与辨微、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疑为学之始、知人论世读经典、横看成岭侧成峰。
  
  四
  
  上述种种编排方式,虽多以一种因素为主,但编者往往会尽可能地综合和兼顾其他因素,其本意可能是为了避免单一编排方式带来的不足。例如课文的文体常常是各教材的编者容易关心的重要因素。就拿比较流行的以内容主题为主的编排方式来说,日本初中教材就有综合各种因素的考虑。在理论上,日本学者佐藤学鉴于过去日本学校 “教的课程”组织得十分细致周密,而“学的课程”却十分薄弱的状况,提出一种以儿童的认知兴趣和发展需要为基础的单元主题的课程组织,即把传统的“目标—成就—评价”模型的单元,转变为把学习作为有意义经验加以组织的“主题—探究—表达”模型的单元。 “主题—探究—表达”模型的目的不在于有效地习得教科书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在于以主题为中心,把学习组织成活动式、合作式探究的过程。具体说来,就是把儿童与客观世界的沟通与对话、与教师和同学的沟通与对话、与新的自我的沟通与对话,作为单元的单位来加以组织。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作为一个个单元来加以组织。〔4〕
  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90年代初所编初中语文教材,大体体现了这样的指导思想。该套教材依内容主题、体裁与题材三个方面来组织单元,主题是首先考虑的因素。如初中第二册,包含以下主题:走向新世界—思考学习方法、文学的乐趣—抓住对事物的看法和感觉、自然中的奇特现象—掌握文章的结构和条理、祈求和平—领会情景和人们的心情、在生活中—抓住对事物的看法和想法、接触古典文学—养成阅读古典文学的习惯、少年岁月—领会人物心情。其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走向未来”,单元导语写道:“在本单元中,我们为大家准备了近代小说、最新的生命科学论述以及20世纪初的报纸社论。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请大家思考一下人类与社会的现状,并重新探讨自己今后的人生方式和我们社会的现状。”随后提示了课题指导步骤:一是设立主题交谈;二是根据主题,扩大阅读范围;三是确立主题,汇编文章。三方面均紧紧围绕 “走向未来”的主题设计,引导学生回顾初中三年的学习和自己的成长历程,思考今后的人生方式和社会现状,培养社会责任感。
  法国也有类似的编排方式,如阿谢特出版社1994年版初中语文《文学与表达》就是一种混合型教材,将知识结构、作品体裁与语言功能融为一体,兼顾知识传授、不同体裁作品的阅读能力和写作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全面、综合地发展。
  
  从上可以看出,我国新时期语文教材在选文—单元的呈现方式方面,既吸取了国外教材编写的经验,也有我们自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新创造,从而开始真正形成教材多样化的可喜格局。我们期待着语文教材的继续改进和逐步完善。
  〔1〕本文所举国外教材,均参见《国外母语教材研究》第七卷《外国语文教材译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3〕范印哲编著《教材设计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46页。
  〔4〕钟启泉编著《对话教育——国际视野与本土行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17、1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