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阅读教学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作者:施茂枝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专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不久前举行的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大赛,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各地阅读教学实践探索的成果。本文拟借此管窥阅读教学中狭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趋势,希望给读者以借鉴和启发。
  
  一、各归其位的物态资源
  
  物态资源是指以物为载体的资源,包括图书、音像、图表、实物等。从来源看,有课内、课外之分,其中教材(含辅助教材)属于课内资源,教材以外的物态资源属于课外资源。
  如果把语文学习的外延视为半径无限大的圆,那么课堂只是那小小的圆心。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文只是无数资源中的一种。但是,课堂空间虽小。却举足轻重,因为它毕竟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那个圆心,聚焦于课内的阅读教学时,课文理应是最重要的物态资源。因此,从总体情况来看,课内阅读教学的物态资源、教材中的课文必须是主,课外物态资源宜为宾。不应喧宾夺主。
  本次观摩赛中的课较好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它们运用课外物态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情形:
  1 链接相关资料,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链接源自课外但又与课文密切相关的资料,或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或间接让学生对课文描绘的事物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和感受,为理解感悟文本奠定基础。
  2 链接相关资料,促进感悟理解。课文反映的生活距离学生生活世界较远。学生缺乏切身体验:或者文字比较抽象概括,没有具体形象支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引进形象性或背景性资料铺路搭桥,引舟摆渡,学生便可顺利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
  3 链接删除的文字,索求文本意旨。或为了文质兼美的要求,或为了适合学生阅读的需要,教材课文大都经过了一定的加工改造,也时有删节。但被删除的文字。原本也应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恰当引用这些文字。对于理解、领悟文本内涵或意旨,往往具有重要作用。
  4 链接相关资料,提供训练平台。链接的相关资料,不仅可以作为促进理解、领悟课文的桥梁和催化剂,有时我们还可以从中寻得契机,搭建起训练语文能力的平台。广东汪秀梅老师执教《鸟的天堂》时,引用传说介绍“鸟的天堂”的来历;在课的结尾,安排了这样的训练:“正是由于有了这美丽善良的南国的人,才有了这神奇美丽的南国的树。假如你就是那第一只飞来的仙鹤,发现了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你将怎样召唤亲人、朋友来此安居乐业?请你写下最能打动他们的话。”介绍的传说,在此摇身一变,成为训练表达能力的素材。一个资源。两种用途;头绪减少了,效益也提高了。
  纵观这些观摩课。开发利用各类课外物态资源,使之与课文对接,都是为了更好地研读、学习课文。它们与课文构成了主从关系,处于服务、辅助地位,其功能是使课文增殖。
  
  二、正在生长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以人为载体的资源,又称内生性资源,它包括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生活经验和广博专业知识的各类人员。最主要的成员是教师和学生。近年来,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对此有了较清醒的认识。教师和学生本身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利用,成为不断生长的课程直接因素的来源。这在本届观摩课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素材性的教师资源。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也是课程的编制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是开发课程资源的必要条件。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鉴别、遴选、积累、整合和优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本身就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因素,是条件性的广义的重要课程资源。同时。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教师的审美情趣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可以直接成为学生学习、掌握的对象,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狭义角度看,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就是课程素材,是课程直接因素的来源。本次观摩课开发利用素材性教师资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创造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深入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的语文能力。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口头和书面创作,其作品既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学生学习母语的良好材料。如内蒙佐晓梅老师执教《酸的和甜的》一课。最后出示了根据课文改编的儿歌:“葡萄大,葡萄圆,串串葡萄狐狸馋。摘不到,硬说酸,松鼠兔子不分辨……”这首儿歌是她根据课文内容的二度创作,通俗易懂,形式整齐,朗朗上口,便于记诵。通过诵读,学生能迅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促进内化;同时,它本身又能做学习材料。
  (2)教师的教学语言。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凝聚了教师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直接示范。是用之不竭的现成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语言质量和品位不断提升的过程,也是语文课程资源不断生长的过程。
  2 素材性的学生资源。学生也是条件性课程资源,因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搜集的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加工和筛选,可以进入课堂。同时,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可以成为走进文本的起点。学生拥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永远存在着差异,可以成为彼此分享和学习的内容。因此,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及其差异性都是素材性课程资源。本次观摩课对这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在:
  (1)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感悟理解文本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大脑中沉睡的知识积累,经过唤醒,可以与新的学习内容相接、相通,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青海王明霞老师执教《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让学生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学生说出了“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晶莹剔透”等词语。通过唤醒这些词语,借助已经积淀于大脑的形象感,学生不仅理解了“水光潋滟”的意思,而且能想象它所刻画的意境。同时。这些词语原本储存于不同学生的大脑,通过交流和分享。为全体学生所掌握,这对积累、丰富语汇具有重要意义。
  (2)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是构筑阅读主体感受和解读文本的起点,由此学生可以对文本心领神会。产生共鸣;字里行间所得,真切而深刻,充实而丰盈。
  
  三、开始觉醒的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是指以活动为载体的课程资源。这类资源因教学活动中师与生、生与生智慧交流和思维碰撞而衍生,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和即时性特点。这种资源可能源自意外,也可以源自预先精心设计。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