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作文教学的多重对话

作者:刘晓伟




  (二)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受应试教育和自身观念等因素制约,教师往往满足于对学生写作成品的终端评价,而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的各种写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作文教学中,“命题—作文—批改—讲评”成为常态模式,很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对话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即便有写作前的指导,也往往限于面上的点拨,忽视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与所要表现的生活世界和自我以及读者进行深度对话,致使学生思路狭窄或阻塞,不能从各种关系中开掘写作资源,难以充分发挥写作潜能。虽然有以评改方式进行的反馈,但批改和讲评毕竟是在完成文章之后进行的,对大部分缺乏修改意识和习惯的学生来说,写作行为已经终结,教师的反馈常常难以取得应有效果。
  2.修改是写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视为一种写作过程,所不同的是它是文章完成后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作者通过多重对话,对已经定型和固化的思维重新梳理修正,对成为直接现实的思想进行精细加工,使初步成形的写作成果更为完善。在实际写作教学中,由于师生都认为写作活动已经结束,因而更容易忽视修改工作的落实。没有修改过程,也就缺失了进一步与生活、自我和他人交流的机会,使原本应该与写作成品进行深度对话的作者缺位,从而失去了在修改或重写文章的行为中习得各种能力的过程。
  
  三、作文教学的对话策略
  
  在作文教学中,对话既是教师实施教学行为的必要方式,也是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不可或缺的途径。作文教学的多重对话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它强调的是作者在各种关系中的主体间性,倡导的是写作“四体”在写作活动中的同时“在场”,通过思维的双向互动,不断用自身的经验积累,顺应、同化、改造由客体、受体和载体所负载的信息。这就决定了作文教学中真正有价值的指导,应该是帮助学生进行充分对话,引导他们在与生活世界、自我和读者的交流中获取更深入的体验和认知,建构更丰富的意义。为此,需要建立作文教学的对话策略。
  (一)命题应具有开放性
  命题具有开放性才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对话欲求,这就要求命题具有延展性和生成性,显现多向度、发散性的思维路径。只有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命题才能富含有价值的生成因素,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其生疑、悬疑和质疑,产生追问、探究的兴趣和反思、批判的意识。
  传统的设问型、论辩型、供料型命题形式,仍具有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求异和逆反思维的效能;话题作文则在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选材范围的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对话视野和思维空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何种形式的命题,因受语言表述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其生成因素未必能被所有学生利用,而师生、生生对话,往往能更好地发掘命题内含的生成因素,这也正是教学过程的价值所在。
  (二)帮助学生进行三重转化
  写作活动中三重转化的过程也是写作主体自我对话的过程。在作文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写作主体的自我对话难度较大,它既受学生自身生活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制约,也与学生思维习惯和写作态度密切相关。在具体写作活动中,实在自我与内隐自我的交流包含着自我接纳和自我否定,自我的思维惰性、认知定势和情趣偏向等会使这种碰撞更困难甚至更痛苦。对此,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态度、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批判性正是对话交流得以深入发展的支撑力”。〔6〕
  在写作活动的三重转化中,教师更应重视帮助学生顺利进行由“物”到“感”的转化,这不仅关系到写作动力的生成,而且与后面两次转化关系密切。因此作者要自觉地倾听和表达,激活头脑中的信息储备,增强已有信息的刺激强度,并通过各种信息的交流碰撞,生成新的信息,建构意义。
  例如让学生“记一件难忘的事”,尽管可用各种启发性的话语来表述这一命题,但很多学生仍感到无从落笔,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重对话,可做这样的自我问答(回答略):“你认为怎样的事才算是‘难忘’的?”“每个人都会有难忘的事吗?”“为什么这件事你还记得呢?”“在这件事中让你印象最深的又是什么呢?”“当初经历这件事时你有什么感受?”“你今天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你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写得让别人也难忘?”“别人看了这篇文章会认为这件事真的值得你难忘吗?”……
  (三)创设多元对话路径
  对话只有在平等宽容的氛围里才能有效进行,这就需要创设开放的对话语境和多元的对话路径。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对话障碍,还应提倡在动笔前讨论,通过师生、生生对话,激活思维,启发心智。某高中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便体现了这样的要求:“从现实中拟出一个话题,提出对立意、文体、题目的考虑,在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讨论,听取意见,思考成熟后,再动手写出文章。”尽管这种对话并非每次写作活动都要进行,但一定要重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写作教学中的价值。
  例如一位初中教师在上完《散步》后要求学生写同题作文,很多学生抱怨写不出,除了可能是对课文解读不够充分外,也因为不善于在写作中进行多重对话。要克服这些障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以“散步”为话题,联系自身生活进行对话,了解各自的想法或亲身体验,这便是与生活世界和预想中的读者对话;在初步选定了内容后,可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将自己现时的感悟和体验与当时的感受和体验进行碰撞互补,逐步形成完整构思;再在此基础上作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写作活动的三重转化。
  (四)重视语言能力训练
  从对话的形式看,“听取他人的发言,是与他人协商,是一种接受外源信息的‘外对话’;反思自己的理解,是与自己协商,是一种回归自身的‘内对话’”。〔7〕这种“内对话”即自我对话,它用内部语言收集归纳信息,生成问题,建构意义,这种对话与“外对话”一样,需要依赖信息积累才能进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人是依靠语言即概念进行复杂思维的,概念的积累可以在增加学生思想容量的同时,使其内部语言更准确、严谨、通畅地整理和表达思想,促进学生元认知能力和自主学习监控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创新能力不能忽视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能力训练(包括语感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具有一定词汇积累和语法意识的学生,往往写作障碍较少,反之则较多。
  
  〔1〕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51页。
  〔2〕〔6〕〔7〕李海林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35页、248页、248页。
  〔3〕李乾明《作文教学的转型与动因》,《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
  〔4〕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1页。
  〔5〕钟启泉编著《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