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2007年高考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和备考建议

作者:曾湖仙




  由此可以看出,探究题多半要求考生谈对某种观点的看法。
  
  四、备考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依据课文设计相应的探究题,组织学生训练。
  如粤教版必修第二册的课文《门》后的课后练习:“关于‘关门’的意义,……有人认为这些论述互相矛盾,你同意这种看法吗?”又如必修五《城南旧事》课后练习四:“如果小英子要给‘厚嘴唇的人’写一封信,请你与同学们探讨她会写些什么。”再如必修五《访李政道博士》课后练习:“参照本单元的《访谈的技巧》,看看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提问方式。如果让你继续采访,你想问什么?如何问?”教师还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如:“读完新闻访谈《访李政道博士》后,请你就目前国内中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向李政道博士提一个问题,并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设计合乎李博士思想的回答。”
  备考时可选取一些热门话题交给学生讨论。如姚明和刘翔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小学课本里的《狼牙山五壮士》被撤换、青少年自杀现象,等等。可以把问题分到大组,由各组分成意见相对的两派,讨论交流后再到班上辩论,要求发言人先明确观点、态度,用道理或事例展开论证,使学生获得思维和语言的训练。注意在课堂上、平时的阅读中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强调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多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说,这样写这样说的意义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效果、价值是什么?
  2.利用高考已经出现的类似题型进行规范训练,集体讨论,组织答案,要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精选各地模拟考试中的题目进行训练。
  3.回答探究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问“是否同意”“是否合理”之类的问题,应该先明确同意与否、合理与否。有些答案明确态度就给分。
  (2)对是否同意、是否合理的判断,应选择自己觉得有理有据的一面作答,如果两面皆可,最好肯定原文存在的事实。一般而言,存在即合理。如“这个结尾是否多余”“作者的看法是否偏激”,以“不多余”“不偏激”较为稳妥。
  (3)观点、态度的选择一般要符合社会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不要标新立异。如“有人认为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是褊狭的,联系文章说说你的认识”,若理据不充分,最好否定“褊狭”说,这样回答人们易于接受,且现成的理据多。
  (4)分点分条论述,而且用数字序号或分号表明。阅卷是按点给分,条理清楚则容易辨识;如果逻辑紊乱,前后颠倒,往往被漏看,就得不到“表达顺畅”的分。
  (5)看清题目要求,多采集文本中的信息作答,特别是对文章主旨、文中形象的理解与评价,要以文本为依据,与作者保持基本相同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
  以上是基于某些考生对观点拿捏不准、理据不充分而言的。我们鼓励有思想、有个性的考生想人之所未想,道人之所未道,但必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