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古代作品典故注释存在的问题
作者:宋 娟
某教科书中王勃《滕王阁序》的典故注释,就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将其列出,就教于大方之家: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句,课本注:“意思是说,远望长安,遥看吴会。日下,指京都,这里代指唐朝的国都长安。云间,吴地的古称。”这样注,学生无法理解这两句的真正含义和作者的深邃情感。其实,“日下”“云间”皆为用典。《世说新语·排调》:“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座。张令共语。以其并有大才,可勿作常语。陆举手曰:‘云间陆士龙。’荀答曰:‘日下荀鸣鹤。’”“云间”:古华亭、松江府的别称。陆士龙(即陆云)家在华亭,其自报籍贯姓字,用“云间”与“龙”并举,暗示雄健不凡。“日下”:旧时以帝王比日,因称京都为日下。荀鸣鹤,颍川人,因颍川与西晋京都洛阳相近而自称“日下”,与“鹤”并举,暗示高超异常。西晋平吴之后,北方人士对南人多有偏见,故陆机与陆云兄弟初赴洛阳境遇不佳,不免有自卑情绪与桑梓之感,因此与荀鸣鹤通名时,在“勿作常语”要求下,自称“云间陆士龙”以自壮,荀鸣鹤答以“日下荀鸣鹤”,乃北人借京都以自高。据《新唐书·王勃传》载:“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滕王阁序》即是王勃往南海省亲途经洪州于都督阎公滕王阁盛宴之上写就。所以,只有注明典源出处,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作者以超人的才情自期与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痛。
“酌贪泉而觉爽”句,课本注:“喝下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这句是说有德行的人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保持纯正,不被污染。”这样注,感觉像是王勃反用古代传说中的“贪泉”之事,表述不够清晰。其实,“酌贪泉而觉爽”用的是东晋廉吏吴隐之饮贪泉水自誓的典故。《晋书·吴隐之传》:“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此典一经注明,王勃身处困顿但清操不移的形象立即跃然纸上。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句,课本注:“意思是说,自己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簪笏,这里代指官职。簪,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簪。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百龄,一生。”“奉晨昏于万里”如何就释为“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如果注明典源出处,这一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晨昏”,即是“昏定晨省”,《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郑玄注:“安定其床衽也,省问其安否何如。”
刘永济先生将用典的艺术效果概括为:“所贵,在于切意。切意之典,约有三美:一则意婉而尽,二则藻丽而富,三则气畅而凝。”〔1〕理解典故之“意”,是体会“三美”的前提和基础。注释中注出典源出处,有助于学生深切体会文章之美,尤其是《滕王阁序》这类以用典为主要艺术特征的骈文。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句,课本注:“意思是说,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孟学士,名字不详。学士,掌管文学撰述的官。词宗,文词的宗主。”其实,“腾蛟起凤”为用典,《西京杂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顷而灭。”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句,课本注:“意思是说,宴会上,排箫声响起,好像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爽,形容籁的发音清脆。籁,排箫,一种由多根竹管编排而成的管乐器。纤,细。遏,阻止。”其实“纤歌凝而白云遏”为用典,《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句中的“帝阍”,课本注:“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其实“帝阍”为用典,《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句中“宣室”,课本注:“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这里用这典故来自比。”此注虽注明用典,典故内容却不够完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李商隐《贾生》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以上几例,注明典源出处,能使学生更深刻地体察作者对孟学士文章之美、宴会歌乐之妙的赞美以及以屈贾之才自期、借屈贾以抒发自己心系朝廷却有志难伸的忧愤之情,进一步感受用典的艺术魅力。
因此,教科书在典源出处、典故内容的取舍问题上一定要慎重,从而更好地发挥注释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钟涛《六朝骈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蕴》,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