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杜甫诗四首》教学案例

作者:包 涛




  师:这个说法新旧《唐书》都有记载,但属于传说,冯至的《杜甫传》中,找了很多证据反驳了这一说法。大家可以看看这几本书,对照阅读,得出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死得很悲惨。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这三首诗写于杜甫去世的前两年,那时他非常瘦弱,又老又病,遭了一辈子罪,到老仍然没有归宿,甚至连一个安身之处都没有。“老病有孤舟”,杜甫最后应该就死在这条破船上。但是在这三首诗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被命运击垮的诗人,我们看到的诗人既渺小又伟大。因为在诗人的心中,永远是雄浑壮阔的大自然,这种雄浑壮阔的背景把渺小的人衬托得很伟大。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旅夜书怀》中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请同学们大声朗读。
  (学生大声读诗)
  生:《旅夜书怀》中写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景象,星空低垂,平野广阔,夜空与辽阔的田野连在了一起,江水中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师:同学们,夜空是很美的事物,只能用高贵的美来形容。当你注视夜空时,你会有很多的遐想与思考。如果你还没注视过,那就注视吧。哪位同学愿意谈谈自己对夜空的感受?
  生:我会想到凡高的《夜空》,那种色彩、那种深邃浩渺的感觉让人觉得自己非常渺小。
  生:我想起康德的一句话:“人世间只有两种事物最崇高,一是夜晚灿烂的星空,一是人内心的道德律令。”
  师:很好。同学们,让我们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夜空下面,有一位老人,他伫立船头,衣衫褴褛,风烛残年,可是他眼中的风景居然是如此壮丽。这就是“以壮阔之景写哀痛之情”,这种写法能产生一种什么效果?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从个人境遇上说,杜甫这时应该是非常卑微渺小的,但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意境中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杜甫,一个有着美好壮阔的心灵世界的人。
  师:非常有哲理,这句话可以作为赏析《旅夜书怀》的经典话语,其他同学可以记录下来。这首诗中有一个形象非常鲜明,是什么?
  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沙鸥的形象非常鲜明。
  师:很好,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古诗中,鸟的形象还有哪些?
  生:陶渊明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这是一只回家的鸟。
  生:苏轼有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这是一只十分孤傲的鸟。
  师:那么杜甫诗中的这只鸟是什么样的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一只可怜的鸟。
  师:同学们,请思考“可怜”符合这首诗的意境吗?不要忽略前面一句话,请仔细品读一下“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生:老师,我觉得这是一只漂泊流浪的鸟,在向天发出追问,追问自己的命运。
  师:非常好,这种解释我觉得很合乎这种意境。这是一只发出天问的鸟,应该反映了杜甫当时既无奈又愤怒的心境。我们对比这三种形象,陶渊明的鸟很幸福,苏轼的鸟很有派头,而杜甫的这只鸟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一样,不认输,有博大的心胸。而且诗人在遭遇磨难的时候,往往都会发出自己的天问,甚至可以说杜甫的鸟可以代表陶渊明、苏轼以及其他诗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理解,此时此刻,杜甫是在代表人类向夜空发出天问。命运如此坎坷,生活这样艰难,可是杜甫仍然没有停止写作,仍然在表达着自己,并且呈现给我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样灿烂的星空和奔流的江水。好的,《旅夜书怀》的讨论到此暂停,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刚才探讨的思路。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总结几个关键词。
  (两分钟后)
  生:风景、写作。
  生:心境、表达。
  生:形象、类比。
  生:旅途、写作。
  师:很好,我想连起同学总结的五个关键词,概括一下刚才的思路:旅途—写作—风景(形象)—心境。我觉得这是研读杜甫诗的一个思路,可以看看诗中他的旅途行程,写了哪些作品,是什么样的风景,诗人处于怎样的心境下,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进杜甫的旅程,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一思路思考《登高》和《登岳阳楼》。
  (两分钟后)
  生:《登高》写于767年,杜甫在夔州弃舟登岸,来到高山之上,诗人眼前的风景十分壮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的心境十分悲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非常好,感觉很对。我们从中概括出几个关键词写到黑板上,你能吗?思考一下。我先把《旅夜书怀》中的关键词写下来:(765)渝州—《旅夜书怀》—(老人)夜空—沙鸥(鸟)—天问
  (生至黑板前板书:(767)夔州—《登高》—悲秋客—悲凉)
  师:“悲秋客”概括得极好,这里的风景确实不好概括,我说一下我的感觉,有风有天有猿啸有沙有鸟有落木有长江……
  生:老师,姜文演过一部电影《天地英雄》,我觉得用“天地”概括最好。电影演的是唐朝的英雄故事,我觉得杜甫就是唐朝的大英雄,因为他同命运做不懈的斗争。
  师:太好了,虽然我没看过这部片子,但从你的概括中我能感觉到电影里面的英雄气概;而且你对杜甫的评价也非常经典,我们就用“天地”概括吧。但这首诗里面的作战方式值得我们推敲,如果《旅夜书怀》中是天问,那么这里是什么呢?
  生:老师,鲁迅先是《呐喊》,然后是《彷徨》,既然《旅夜书怀》是天问,那么,这里就是“彷徨”,“彷徨”也是一种作战方式。
  师:好极了,我想鲁迅先生也会同意的。非常好。(修正关键词:(767)夔州—《登高》—(老人)天地—悲秋客—彷徨)下面谁来分析《登岳阳楼》?
  (生至黑板前板书:(768)岳州—《登岳阳楼》—(老人)乾坤—涕泗人—哭泣)
  生:老师,我觉得乾坤与天地重复,哭泣与涕泗重复。这首诗中“乾坤日夜浮”确实壮观,但诗人的眼光越过了这一风景,他是注视“戎马关山北”才“凭轩涕泗流”的。因此,应是“关山”和“同情”。
  生:不,我觉得这里的“关山”代表了“远方”,诗人注视着远方,那里有诗人的理想和寄托,而现在一切都要结束了。你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非常惨痛,而且诗人不仅同情着唐朝的百姓,我觉得他首先还是同情自己的,因而是一种告别。(掌声)
  师:(修正关键词:(768)岳州—《登岳阳楼》—(老人)远方—涕泗人—告别)同学们,你们的理解非常深刻。我觉得你们已经走进了杜甫的世界,你们,还有我,与杜甫一起陷入了思考、陷入了疑问、陷入了痛苦、陷入了挣扎。天问—彷徨—告别,这三种心境的发展正是杜甫暮年的心路历程。老人将近人生终点,对此他似乎心有所感。在这三首诗中,诗人回顾了自己漫游求索的一生。他寻找了一辈子,寻找自己的人生出路、理想寄托。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杜甫的一生是漫游的一生,并且漫游也是李白的生活方式,也是唐朝很多诗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板书“漫游、寻找”)同学们,请想一想,我们每个人不都是漫游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朗读《旅夜书怀》。
  (诵读后结束本课)
  
  附:板书设计
  旅途——写作————风景(形象)————心境
  (765)渝州—《旅夜书怀》—(老人)夜空—沙鸥(鸟)—天问
  漫游(767)夔州—《登高》 —(老人)天地—悲秋客—彷徨寻找
  (768)岳州—《登岳阳楼》—(老人)远方—涕泗人—告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