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2006年江苏省部分中考语文试卷述评
作者:史 晖
加强读写的融合,是回归语言本位的又一重要体现。四套试卷的阅读理解,不仅注重对文本本身的领会把握,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延伸,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如:
南京卷第21题: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60字以内)
扬州卷第25题: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开场白。(不少于80字)
淮安卷第13题:“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祖母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描写,不超过60个字。
常州卷第12题:依据上文有关内容,发挥想象,对庐山“三叠泉”瀑布的壮美景象作一个100字以内的具体描绘。
这些题目的解答,均需学生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所谓标准答案去衡量,这就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尽情绽放,语言表达能力尽力彰显,可以说在读和写的结合上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二)重视课外阅读,强化多角度理解
加强课外阅读,明确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四套试卷均安排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内容,且题型各异,特色鲜明:
南京卷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考查,在“书香南京”板块中,给了一段关于《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作为示例:“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让考生从《西游记》《水浒》《繁星·春水》中选择一部,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
常州卷的名著阅读考查的是人物形象,请考生模仿对《水浒传》中宋江这个人物的简介(“宋江,人称及时雨,原为山东郓城县押司。因协助晁盖等逃脱官府缉拿,被其老婆阎婆惜发现。阎婆惜趁机要挟。宋江怒杀阎婆惜,被迫上梁山。后宋江被众好汉推为梁山首领”),从读过的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作一简单介绍。
淮安卷考查的是故事情节,请考生从备选的人物和故事中,选择相关联的一组,概述所选故事的主要情节(备选人物:鲁达、孙悟空、晁盖、诸葛亮;备选故事:三打白骨精、智取生辰纲、拳打镇关西、草船借箭)。
扬州卷则考查对主人公心理的把握,并且是中外两部名著关联比较:“《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具有怎样的儿童心理?”
四道题目,四种类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来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和阅读能力。这提示我们,名著阅读不光要了解文学常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也要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感受;同时还要善于联系、比较,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多角度理解、把握文学名著的精髓。
(三)提倡探究性学习,强化综合分析能力训练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索追寻现象间的因果联系,发现规律,提出独到见解和观点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受重视。如何在语文试卷中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南京卷《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介绍了我国春季的许多特点,试题要求考生从王之涣《凉州词》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选择一首,看看能发现我国春天的什么特点,进一步体会我国气候的复杂。常州卷在《心灾》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提供了作者孙荪谈创作体验以及日本人对待侵华历史态度的两段材料,让考生说说我们今天应怎样正确对待“侵略所造成的伤害”这个历史问题。扬州卷在《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的理解题中,链接了舒乙《都市精灵》、周国平《人应当敬畏自然》、阿诺德·汤因《人类与大地母亲》中的三段材料,要求考生联系起来,谈谈对原文中“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开始了;而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结束了”这句话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题目不仅考查知识与能力,而且注重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探究,要求学生结合提供的材料,独立钻研探索,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体现了探究性学习开放性的特征,同时也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自主地、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
(四)注重实际运用,强化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应该通过语文实践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而,注重实际运用,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提高语文能力,显得十分必要。这一点,在四套试卷中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如前面提到的南京卷的“爱我南京”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常州卷的桥梁命名,淮安卷就广场雕塑之争答记者问,扬州卷的写保护鸟类广告语和主题班会开场白等,都属于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考查。
由此可见,充满活力的语文教学,应该走出教室、走出书本,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也就是所谓的“大语文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趣的是,扬州卷别具匠心地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一段话作为注音改错题的材料,正可以作为以上论述的总结:“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