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论美》教学案例
作者:张 峰
张峰,男,31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安徽省阜阳市第十五中学。2004年11月获安徽省初中语文新课程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05年获中语会第六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观摩赛一等奖;撰写的论文和教学设计多次获省级、国家级奖。2006年获得中语会授予的“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称号。
教学观点
让琅琅书声回荡在语文课堂
一直以为,语文教学的真谛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涵泳文学作品,体验语言艺术之美,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而且涵泳这个含英咀华的过程,理应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朗读上。然而,现在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过多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却把朗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或者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的点缀,点到为止,不落到实处。这种脱离了朗读的教学,失去了语文教学的要义。
朗读教学理应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形式多样的朗读设计能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细致感受力,激发学生对中华美文的无比热爱。
当然,学生朗读能力的生成,需要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作为一名热爱朗读的语文老师,我特别喜欢在课堂上适时地为学生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我倾注了全部的感情,激昂处给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同时,引导学生从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和速度等诸多方面把握作品,引起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我认为如果朗读能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效果会更显著。因此,我总是为朗读的作品配上合适的音乐,当读书声和音乐水乳交融时,学生会感到强烈的震撼,激发出强烈的朗读欲望。
朗读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也是一门艺术,指导朗读应注意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从字的发音到词与词的连读,从句子中间的停顿到朗读语调的轻重缓急,都要给予指导。除此之外,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朗读时应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化为情感体验。
朗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而且还能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如果说文字是一种心灵的创造,那么朗读就是一种再创造。在这种创造之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那么,在此基础之上的深入探究就会水到渠成了。
当学生的琅琅书声回荡在教室的上空时,我觉得那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篇章。
教学实录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作为一名初来安庆的外地人,我深切感受到这座历史悠久而又不乏现代气息的古城的美:古朴典雅的小街很美,宽阔热闹的马路很美,枝繁叶茂的树木也很美。不过,我对安庆之美的了解仅限于此。同学们,你们能再给我介绍一二吗?
(学生兴致很高,立即就有许多同学举手要求发言。)
生:安庆的炒货远近闻名,您一定要尝尝,味道好极了。
生:位于安庆市潜山县境内的天柱山,名气虽不如黄山,但我觉得它山势雄奇、景色秀美,一点也不逊色于黄山。
生:老师您来安庆时过长江了吗?
师:老师从北方来,没有过长江。
生:那您一定得到长江边去看一看。宽阔浩渺的中国第一大河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而且我建议您在日落时去看,那种震人心魄的美真是——我就不说了,您自己去看吧。
师:说得真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和享受生活之美的孩子。我一定会去看看夕阳中的长江,去领略那一种“震人心魄”的美的。其实,听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看着你们灿烂而自信的笑容,感受着你们蓬勃的活力,我倒觉得,安庆不仅山美、水美,人也美,安庆的中学生更美。或许有同学会嘀咕:老师您别瞎奉承人了,我长相那么普通,穿的也很一般,又美在哪儿呢?那么,到底什么是美?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美》,看看能否从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课件展示及板书课题与作者:《论美》,弗兰西斯·培根。)
二、自读课文,感知文意
师: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屏幕上的这两项任务,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1~2遍。
(课件展示——自读任务:1.读准字音、了解大意;2.从文中找答案:培根认为,人有哪几种美?什么美最重要?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美?)
(生读课文,老师巡视;板书字词:吝啬、腓、优雅、滑稽、尽管、颜色。)
师:大家都读完了。首先来看看黑板上的字词,请一位同学读出来。
(生读出字词。)
师:读得很准确,可见这位同学的课前预习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现在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读两遍。
师:不知有没有同学会感到奇怪:老师怎么把“颜色”这么简单的词也找出来了呢?这里,我想请大家来推断一下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要想判断一个词的含义,我们需要怎么做?
生(七嘴八舌地):查词典。
师:对,查词典。可很多词在词典中不止有一种义项,哪个是正确的呢?
生:联系上下文。
师:说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两种方法,判断“颜色”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生纷纷低头翻看课文,并查词典。)
师:弄清楚了吗?是什么意思?
生:“颜色”在词典中有5种含义,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面貌、容貌”。
师:十分准确。我们再来明确一下探究词义的过程与方法。
生(齐答):查词典、联系上下文。
师:希望同学们以后再碰到类似情况能试着运用咱们今天课堂上所学到的这种探究词义的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任务落实得如何。
生:文中说人有三种美,分别是“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优雅行为之美”,也就是“外在美”和“内在美”;这里面“优雅行为之美”更重要;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算是真正的美。
(老师同时板书。)
三、研读课文,探寻美的真谛
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请同学们再一次深入研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来,仔细品析玩味,从中探寻美的真谛。这一次希望同学们默读。
(课件展示——研读课文,探寻美的真谛: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谈谈体会。)
(学生默读课文,老师巡视,查看学生的默读情况。)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发言,把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找出来,然后和大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发现了怎样的美的真谛。
生: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这句话让我懂得了,真正的美并不是固定的哪一种形式或规范,而是多种多样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师: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生:我喜欢这一句:“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我认为,真正的美是无声的美,是需要用心去聆听的。
师:多美的语言。“真正的美是需要用心去聆听的”,这样美的语句,不仅用心能听到,我的耳朵也有幸听到了。
生:我喜欢的一句是:“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美的难得,不但要外表美,更要有内在美,这样的美才能持久,这样的人也才是个完美的人。外在的美只是暂时的,难以保持。
生:我喜欢的一句是:“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为在生活中,做到有美德不算太难,可要做到用朴素的背景去衬托自己的美德就不容易了。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去夸赞、宣扬甚至炒作自己的美德,把它装饰得光芒四射,这就必然使得他的美德大打折扣。
师:说得好。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和刚才那位同学找的这两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而把外在美的不易保持和美德的越朴素就越华丽这种特点表现得明白生动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