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2006年高考古诗鉴赏题例析
作者:尤晓天 倪同刚
一、表达内容
1.识记常识
文学常识是文学鉴赏的基础,但作为考点,在各地考卷中出现的不是太多。其实,中学生了解点相关文学常识是完全必要的,关键是不要太把它当一回事。上海卷将诗歌鉴赏与文学常识结合起来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题目。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黄钟”是这首小令的曲调,“人月圆”是________。
这道题考查元曲中最简单的知识,答案是“曲牌”,没有为难考生。这就善意地提醒考生在学习时要注意这方面的知识积累,避免不考就不学的急功近利的语文学习所带来的语文素养的降低。
2.划分层次
诗歌非常讲究层次,鉴赏一首诗歌,首先要弄懂它写了什么,这就要懂得层次的划分。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一)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题画诗,共八句,前四句承题描写竹石牧牛,后面四句抒情,表达了作者观画后的感想,因此这首诗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3.把握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融入了作者情感的物象,诗人的主观情感往往通过一组或一两个精心选择的具体物象来体现。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其考查形式有三种:
(1)根据诗歌内容选择所描绘的意象,这种题型难度较小,如: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浙江卷)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
这里对元曲的前四句作了分析,并说出某意象所包含的特征,要求考生从曲中选出它所对应的意象。前四句共写了小径、流水、青山、白云四个意象,对应题目中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流水、白云。
(2)要求考生对诗中的意象进行分析,这种题型的难度较大,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一,诗歌见上文一、2.)
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这里考“竹石牧牛”意象的象征意义,答案尽可自己分析,不过要揭示这些物象的内在精神。结合诗前的小序“甚有意态,戏咏”可知,在作者心目中,竹、石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喜爱。或者说,作者的竹、石代表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
(3)对两首诗中的相同意象进行比较分析,如: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水”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广大中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这里要考生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抓住诗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上一首诗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流尽年光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4.分析诗句描绘的画面
古代诗歌大多借景抒情,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要善于根据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在脑海中展开画面,从而领悟作者所寄托的情感。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卷二)
南柯子 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这道题要求对词中的一句话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抓住“数枝”“湿”“红”等关键词语可知,这里展现的是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的画面。作者写这句并不是为惜春伤怀,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5.领会诗歌情感
诗也好,词也罢,描写意象都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胸臆。要读懂一首诗,首先要领会作者在诗中的情感,这点在高考中也比较重视,一般题型有:
(1)分析某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四川卷)
夜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①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①筇:此代指竹杖。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涵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竹窗斜漏补衣灯”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描写,它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2)分析某首诗的内容,指出诗中的感情,如: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前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词的前两句通过对比,讲去年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从而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的心情。
(3)结合诗词的感情,印证前人的评价。如: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山东卷)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排斥,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授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