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初中语文教科书

作者:刘家访 刘 勇




  一、前言
  
  多元文化或多元文化主义是20世纪后期流行于欧美国家的一种思潮。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之初主要是针对欧美等移民国家内部不同民族、种族融合中的矛盾问题的,后来其影响超出了欧美的范围,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思潮。在多元文化主义的旗帜下,往往集合了种族、族群、性别、语言等一大批不同理论,其内涵虽然多样化,但共性还是一致的,即要求承认不同民族、种族以及性别的文化差异的多元与共存,承认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表现出对主流文化之外的异质文化的发现、认同和关注。
  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在如何对待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问题上,多元文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视角。一方面,在国际交往中,各国文化大量涌入国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需要思考用什么态度来看待别国的文化,处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如何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的问题。因此研究多元文化的思想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要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教育,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而课程又主要由教科书来体现,因此在教科书中注意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渗透,对培养学生平等对待不同文化及其差异的态度和胸襟,具有重要意义。人文社会学科历来就是体现社会主导文化的重要场所,语文学科更是扮演着文以载道的角色。所以我们主要以初中语文教科书为对象来考察多元文化的体现情况。
  我们选择的这套初中语文教科书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简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7至9年级),共6册。之所以选取这套教科书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它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中编写的教科书,比较能够反映我国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使用面较广,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多元文化思想通常涉及的内容为民族、种族以及性别,为了便于从教科书中考察多元文化思想的体现,我们将其分解为三个维度:①国别文化;②民族文化(我国除汉族以外的民族的文化);③性别文化。然后再进行文本分析,分别考察这套初中语文教科书中这三个方面的呈现情况。由于关于教科书中性别问题的研究非常多,而且结论大同小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方面的研究结果本文不再涉及。
  
  二、研究结果
  
  (一)国别文化呈现情况
  统计说明:1.对课文的分析范围包括精读课文和泛读课文,但不包括附文和课外阅读课文,以及古诗。(以下均同)2.对体现国别文化的课文的统计包括国别、数量、主题,主题是指课文体现的主要思想。
  统计结果见下表:
  
  教科书中不同国家文化构成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1.这套教材中有反映别国文化的课文,涉及中国以外的12个国家,一共43篇。其中,出现的数量较多的分别是美国、法国、俄国(包括前苏联)、英国,在43篇反映外国文化的课文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9%、18.6%、13.9%、9.3%。
  2.从选文涉及国家的范围来看,欧美国家是选文的重点,共9个国家,38篇课文。亚洲有3个国家,共5篇课文。其他洲则没有反映,如非洲、南美洲等。
  3.从选文的主题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人生问题(包括生命、生活、人的精神品质等)、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知识等方面,这些方面的文化差异较小。涉及政治、经济、地理、人文等问题的很少,而这些内容更能体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由此可见,选文一般为具有普适性的内容,而并非以体现别国文化的差异为旨趣。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1.这套教材中有国别文化的体现,这是多元文化思想在教科书中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是有限的:其一,从数量上看,欧美国家的选文明显多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甚至有的洲根本就没有。诚然,语文教科书不以介绍别国文化为主旨,而且也没有必要和可能把反映全世界所有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的课文都选到,但是在教科书中体现出来的选文范围的差异,显然受到了当今以欧美文化为主流的现实的影响。其二,选文的主题多涉及一些具有普适性的内容,即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一些共性,在反映文化的差异性、独特性方面做得不够。换言之,这种选文范围和主题的局限性说明这套教科书在体现多元文化思想方面的局限。
  2.教科书中呈现的文化世界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文化观念的形成。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日益相互交流和影响,“地球村”的逐渐形成,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多了解别国的文化特征,形成多元文化的视野和胸襟。语文教科书虽然不是专门介绍国别文化的教材,但是因为它的特殊的思想教育功能,它在这方面是可以而且应该起到一定作用的,即语文教科书应该而且有能力将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世界尽量真实、客观、多样、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所以增加选文的数量、范围以及主题,对在教科书中更好地体现多元文化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二)民族文化的构成分析
  统计说明:对体现少数民族文化的课文的统计包括民族类别、数量、主题、呈现方式,呈现方式指的是用什么视角来介绍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两种:①课文内容直接展现少数民族的文化;②通过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往来展现,或以汉族的视角来介绍少数民族。
  统计结果:这套教科书中只有一篇课文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为八年级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是从一个民族的视角来观察另一个民族的歌会。文中没有直接出现少数民族的名称,但是从课文下的注释可以判断出写的是云南路南和迤西的以彝族为主的民间风俗。
  统计表明,这套教科书中反映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太少,只在一篇课文中有所体现,而且还没有直接说出该民族的名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何真正达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与和睦相处是我们始终面临的问题。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每个民族的独特的文化最终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的学生有必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这种了解不仅是少数民族来了解汉族的文化,而且也应该包括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对于教育来说,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的视野和胸襟,使之能够理解与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是理所当然的责任。在这方面,课程或者教科书应该是最好的媒介。虽然因为我国民族众多,要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反映在教科书中是不可能的,而且语文也不是单独的进行民族知识教育的学科,但是在一套语文教科书中只有一篇课文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无论如何也是一种缺陷。正如施良方在其著作《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中指出的一样,随着多元文化思想与教育的结合,课程中如何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在尊重各少数民族文化、各社会阶层文化的同时,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族群的文化整合起来,成为课程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主张课程多元化的人对以往的“一元化”或“一体化”的课程提出了批评。在他们看来,一元化课程是一种“主流中心的课程”,他们认为这是以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优势民族)的经验、文化、历史、观点等为中心设置的课程,忽略了其他民族、种族、宗教、文化。这不仅会对主流之外的族群的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挫伤,对主流族群的学生也会产生负面影响,使他们错误地形成自身的优越感,对各民族、群体间的关系形成误解,也排除了他们从其他族群的知识、观点等中获益的机会,不利于他们自身文化观念的反省和发展。而对主流族群之外的学生而言,由于学校课程未反映他们的文化,会使他们产生疏离感和自卑感,削弱学习动机,造成人格内部的文化冲突,形成家庭文化与社区文化、学校文化之间的断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树立多元文化的观念,加深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而且也是与我国现在所坚持的民族政策相背离的。不管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这都是大汉族一统思想的体现。民族文化或种族文化的多元与平等,作为多元文化思想中的核心内容,在这套教科书中是受忽视的,至少没有得到足够的体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