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小学语文教材词语注音的规范性问题
作者:萧国政 李春玲 黄 友
一、从教材一致性用例反映出的问题看,〔1〕贯彻规范,首先要注意语言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区分字、词、语素的概念,并能在教材编写、出版和教学的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于课本来讲,除了一年级上册开头几课帮助学生建立字的概念,我们有可能是给字注音外,其他都是在给词或语素注音。因为进入词和句子的汉字,一般是词和语素的书写形式,我们常常看到,同一个字所在的词或记录的语素不同,其读音也会不同。比如“量”就是一个记录多语素的汉字,其读音是隶属于某个特定的词的:它单独作名词(如:要达到一定的量)和在“重量”“力量”“量变”“量化”等词中读去声,单独作动词和在“量具”“量杯”等词中读阳平,在“商量”“打量”“比量”等词中读轻声。
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经常有人不自觉地使用“单字音”和“单字调”的概念,这种概念虽然用的人不少,但是它给教学和注音带来的语言问题是不可低估的。给词语注音必须建立这样的语言学理念:只要是记录(或进入)词、短语和句子的字,已经是词语的组成部分,不再是孤立的字,给课本的字注音,就是在给词或语素注音。因此,我们给词语注音时虽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注,但是我们要首先建立“词”的概念,并区分字、词和语素,把字放到词或短语中来注音。比如“量”有上述三种读法,但在“蚂蚁和蜜蜂商量(shānɡliànɡ)大事情”(北1006)中的“商量”一词中应注轻声,〔2〕在“工作量”一词中应注去声,在“量一下长度”这个短语里应注阳平。又比如双音节词“晚上”的“上”,是双音节合成词的第二个语素,是词的组成部分,按词注音只能标轻声,如词典所注。而“元宵节的晚上(shànɡ),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北2004)、“晚上(shànɡ)从来不敢自己出门”(北3042)、“这天晚上(shànɡ),小明梦见自己成了一名火车司机”(人2149),将“上”注成去声,就是没有按词注音,把合成词中的语素调注成了所谓的字调——“上”单独成词的声调。同样,“你喜欢(huān)吃哪些水果”(江1108)也是把词中的语素“欢”的声调(轻声)注成了“欢”的所谓的字调(阴平)。
二、关于声调或曰标调,《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明文规定:“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但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执行这条规定要注意分别“原调”和“变调”。小学语文教材注音属于语音教学,可以标变调,以反映语言的实际面貌,也可以标原调。但是,不论怎么标,一本教材或一套教材必须保持一致:要么全标变调,要么全标原调,要么单字标原调,进入词和句子标变调,三者只能选一。否则,操作上“执行标准”不一,就会失去规范的可能性。
对于变调,一般关注较多的是单音词,这里可看教材中“一”“不”的注音。由于执行标准不一,教材有的标变调,有的不标变调,造成了标音的不一致,因而造成教材的整体规范性大为下降。先看北师版两册“一”的不同注音:
(1)一闪一闪(yìshǎnyìshǎn)亮晶晶(北2069)
楼房的灯光一闪一闪(yīshǎnyīshǎn)的,好像无数巨大的眼睛。(北3044)
两册的“一”都是出现在“一闪一闪”中,但是在一年级下册中标去声,在二年级上册中标阴平。这是典型的原调和变调混注的语例。下面可看三版教材中“一”和“不”原调和变调的混注及其不规范的概率。由于语言的使用单位是句子,变调是句子的实际读音,故下表计算百分比以标变调为规范。
三、不论是单音词的注音还是多音词的注音,都要讲究“规范依据”。一般来讲,具有“依据”功能的是词典,本文关于词的注音的调查和讨论,就是以《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规范的依据的。但是,从三套教材反映的注音不一致的情况看,有的教材注音的不一致,是和词典本身注音的不一致相对应的。例如ABB形容词的注音:
(2)黄澄澄(huánɡdēnɡdēnɡ)的果子(北4019)
黄澄澄(huánɡdēnɡdēnɡ)的是梨(江3020)
黄澄澄(huánɡdèngdèng)的是梨(人3020)
(3)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chéndiāndiān)的水桶,提着走了。(北4011)
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chéndiàndiàn)的水桶,提着走了。(人4106)
这里的田野、山岭、江河,连同那茫茫的草甸子,都会在这个季节里用双手捧出沉甸甸(chéndiàndiàn)的宝物来。(江5030)
(2)中的“澄澄”,北师版和江苏版注阴平,人教版注去声。(3)中的“甸甸”,北师版注阴平,人教版和江苏版注去声。
形容词ABB中BB的这种不同注音,可分别从两版《现代汉语词典》及其他词典中找到依据。看下表:
这种情况表明,解决规范问题,要从源头做起,词典必须规范和统一。如果词典不能担负起汉语语音规范的重任,国家语委和有关机构应发布有关文件,公布词语及其用法的语音规范形式,建立具体而明确的语音规范,并具体到每一个词以及词的每一种用法,以此作为教学和词典编纂的正音依据。
当然,语言是发展的,也是复杂的,但是我们不能因其复杂就望而却步,或放弃规范。复杂涉及各个方面,是可以分别处理、具体对待的。比如双音词,其复杂主要涉及两类情况:一是用法复杂,可一种用法一种用法地规定;二是对于两可的标音,可硬性把其中一种定为规范的。比如“上面”“太阳”“底下”的第二音节,可以轻声为规范,以相同语义上的非轻声发音为其强调读法,但注音可规定这类双音节词只注单词音,不注句中的强调音。若此,下例中北师版对“太阳”的“阳”的注音就不是现在的两种,而是只能全注轻声:
(4)乌龟喜欢晒太阳(yɑng)。(北1074)
太阳(yáng)在天上移动。(北1066)
我把它放在太阳(yáng)底下。(北1066)
太阳(yáng)月亮,也睡在里边。(北1056)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yáng)底下。(北3005)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国家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出台一些硬性规定特别重要。比如对有文白异读的词,严格规定在书面语体中文读,在儿歌和对话中白读。又比如对单音节量词“个”,按它在语流中的实际读音注变调,尽量体现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比如下面的量词“个”,为了体现规范,都应标为轻声:
(5)明亮的小池塘,美丽的大眼睛,映出一个(ge)五彩的世界。(江2025)
毛主席在延安遇到了两个(ge)小八路。(江3094)
两棵小树十个(gè)杈。(人1017)
很久以前,有位国王要挑选一个(gè)孩子做继承人。(人2126)
现在变成了一个(gè)人工湖。(北2012)
一个(gè)闷热的晚上。(北3042)
四、给小学语文课本注音,采取比较硬性的措施处理多音词的问题,不是蛮横地背离我们成人语言的客观现实,忽视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因为我们的语言应该是一个多层使用结构。如果拿鸡蛋作比,最规范的部分是蛋黄,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依据,或者说由中小学语文课本的语言作代表;第二层是蛋清,由国家级媒体、政府机关和大学教学的正式语体、文体的规范语言超出中小学课本语言的部分所体现;第三层是蛋壳层,是语言最宽松和形式相对自由的部分,并且其中一部分可能是变化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任意发展的(就像目前的网络语言)。语言自身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第三层好的语言要素经受时间的考验后会自然进入语言的第二层,第二层中稳定的部分我们认为好的再选进第一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