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程 凡 邓 彤




  二、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人物描写、幽默诙谐的故事叙述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0世纪30年代正是标语口号式的作品充斥文坛之际,“差半车麦秸”王哑巴这一鲜活形象的出现使读者耳目一新。那么究竟谁是“差半车麦秸”?你不觉得好奇吗?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认识一下这个会说话的王哑巴“差半车麦秸”。
  2.通读课文
  虽然文章比较长,但生动的细节描写、形象的人物刻画会让人饶有兴趣地读完全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找出典型的细节描写。
  3.关注文章倒叙的结构特点
  王哑巴是本文的主要人物,但在他出场前,课文用不少篇幅写了游击队员用“差半车麦秸”这个绰号互相打趣,以及由小烟袋引出的一些生活片段。这样可以制造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差半车麦秸”到底是谁?为什么有这么怪的绰号?他为什么离开我们?他有哪些奇特的经历?游击队员们为什么这么想念他?等等。引导学生体会倒叙的表达效果。
  4.品读鉴赏
  结合思考和练习四,品读下列细节描写,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1)他拭去了大眼角上的白色分泌物……这地是一脚踩出油的好地……
  (2)汉奸两只手背绑着,脸黄得没有一丝血色……头上戴着一顶古铜色的破毡帽。
  (3)“差半车麦秸”就擤了一把鼻涕,一弯腰抹在鞋尖上……干的地方微微发亮。
  (4)他又擤了一把鼻涕在鞋尖上……葱叶子同牙花子从一个同志的头上飞了过去。
  (5)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6)在我的肩膀上轻轻拍了一下……像小孩子似的笑了起来。
  四、拓展活动
  阅读姚雪垠的《李自成》部分章节,谈谈李自成和王哑巴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什么不同。
  
  《清兵卫与葫芦》教学设计
  
  一、设计说明
  《清兵卫与葫芦》是一篇主张尊重个性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异国少年的故事,揭露专制思想对青少年天性的扼杀,文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可将附文《画家和他的孙女》与本文作对比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小说。
  二、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运用简练传神的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的方法。
  2.指导学生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看一笔交易清单:0.1元=50元=600元。
  这个等式成立吗?其中包含了怎样一个故事呢?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把这个等式解释清楚。
  2.重点难点突破
  (1)这是一只怎样的葫芦?请大家根据文中的叙述画出来。
  (2)文中除了直接讲到葫芦价格的语句外,还有哪些语句暗示了葫芦很值钱?
  (3)长辈们对清兵卫爱好葫芦一事的态度怎样?你对这些长辈的态度有什么看法?
  四、拓展延伸
  1.你有过和清兵卫类似的遭遇吗?请说说你的故事。
  2.阅读《画家和他的孙女》一文,讨论:婷婷和清兵卫谁更幸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