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隧”字补注

作者:倪怀庆




  《左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被许多文科教材选用。文中颍考叔说:“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关于“隧”字,一般教材均释为“隧道,此处名词用作动词,挖隧道”。
  其实,这样的解释还不够准确。隧,古代墓道称“隧”。杜预注:“隧,若今延道。”《内传》注:“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诸侯皆悬柩而下。”《释文》云:“隧音遂,今之延道。”“延”通“埏”。埏,墓道。《后汉书·陈蕃传》:“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李贤注:“埏隧,今人墓道也。”《国语·周语中》:“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贾侍中云:“隧,王之葬礼,开地通路曰隧。”《南史·豫章文献王嶷传》:“上数幸嶷第,宋长宁陵隧道出第前路,上曰:‘我便是入他家墓内寻人。’”又“‘隧’,也作‘衍’。……墓中道本叫隧,《左传》所说‘请隧,弗许’,隧即隧葬,也就是‘衍祭’,所以隧道又称‘衍道’、‘延道’、‘羡道’。”(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
  再联系上文来看:“(庄公)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黄泉,指墓穴。庄公对他母亲发誓说:“不到墓穴不再相见。”他后悔后,颍考叔出了主意:“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如果挖地到泉水,在墓道里相见,谁说不是这样呢?)在这里,颍考叔使用了“隧”的“墓道”义,应了“黄泉”之说,消除了庄公的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