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青春之语文宣言
作者:王 君
第二类:我听到了心灵在矛盾中的挣扎。
——于是,我们将自己的时间表排得快要溢出来了;于是,应急灯就这么一夜夜投射着奋笔疾书的憔悴人影。当睡眠与成绩不可兼得时,我选择成绩。不是义无反顾的那般豪迈,也并非完全的心甘情愿,只因为我更清楚地知道,高枕的我会更忧愁,内心会更加急躁不安。肩上无形的担子沉沉地压着无法卸下,只是在内心深处,那很小很小的一方里,藏着渴望放下一切的自由叛逆的喧闹。(陈熙之)
第三类:我听到了反思和怀疑。
——现在是市场经济,什么都讲究效率二字,难道我们就非要把一天的担子压到晚上吗?这是真正的勤奋吗?黑眼圈的背后,是不是有着时间的闲置和浪费呢?(殷闻)
第四类:我看到了顽强的突围和明亮的阳光。
——我有黑眼圈,我自豪。因为,面对盛气凌人的竞争环境,我没有倒下。在这“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初三生活中,我心灵中的烛光驱散了黑眼圈的阴霾。(潘俊臣)
——但是黑色就意味着没有快乐吗?不,黑色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调和而成的。我要把黑色从调色盘里还原出来,还原成五颜六色,还原成快乐!不管是通过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反应,不管是分解反应还是置换反应,我一定要把它还原回来——还原成五彩的生活。(王菲儿)
三、学生作文选录
讨论之后的正式成文是在课外。孩子们交上来的习作让我非常欣喜,因为我看到情感的奔涌使很多孩子的文字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限于篇幅,我只选录一篇学生习作:《心声》,作者是谭丹青。它不是最华丽最昂扬的,但是因为敢于直面心灵,这些文字给了我特别的感慨和震撼。
初三的我们徘徊在半空,紧紧地抓住一根一端连着云空一端连着地面的绳子。
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种选择:稍微放松手,我们便会如自由落体飞快下坠;抓得更牢继续攀爬,上面便是无垠的蓝天。
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不得不承认攀爬是辛苦的,即使眼皮直往下耷,即使在昏暗的应急灯下瑟瑟发抖,即使温暖的被窝亲热地呼唤我,我们也必须在规定入寝的时间成为过去时后才恋恋不舍地归依久别重逢的梦境。
攀爬的过程中经常有暴风雨啊!低得出奇的分数让我难以置信,起伏不定的成绩让我无可奈何,老师父母失望的表情让我无地自容……多少次,我真的厌倦了,让我就此放手吧,我为何要在如此阴云密布的空中苦苦坚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坚持成为历练,让我的手越来越有力量,当咬牙成为习惯,让我看到越来越广阔的蓝天,我逐渐明白了抱怨只是最无聊的游戏。抱怨里光阴只会越走越快,生命只会越来越黯淡。倒不如让我们带着父母的关爱、师长的鼓励,以及从小就开始设计的梦想努力攀爬……
再艰苦的攀爬,消耗的最多的是我们肉体的能量,但至少我们的眼里满是希望和光明啊!如果松了手跌入无边无际的黑洞,我们的身体,还有我们的灵魂将永远永远禁锢于黑暗之中了——因为我们松手的同时也就放弃了理想。
于是我鼓励自己:爬吧,不要往下看,抵制住软弱与平庸的诱惑。爬吧,眼睛、心灵和身体都永远朝上,因为那是青春的方向,那是生命的天堂……
(教师感言:痛并快乐着。这是十四岁孩子痛苦却又坚韧的成长宣言。)
四、教师的下水文
我也有了下水去写的冲动。我以写荐读,是为了让这次写作不是结束,而是开始。我希望孩子们去体会:初三高三的生活应该是生命能够承受之重。在写作中,我们要宣泄,但我们更要成长。(文略)
五、回顾和反思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写作”,其中有几段是这样写的:
不要以为“拯救”是一个触目惊心的词语,用在写作上有哗众取宠之嫌。如果你走进我们的校园,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讨厌作文逃避作文或者用变异的笔涂抹着苍老苍白的文字的时候,你会明白,写作已经真的成了一项应该被拯救的事业。
今天,当经济大潮冲破理性和良知的堤坝,当写作被急功近利的浮华逼得几无退路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思考了: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写作?
最不能拯救写作的是“行政性命令”:为作业而写作,为考试而写作,为升学而写作。就是这些“命令”一步步地让写作沦为工具和奴隶。最不能拯救写作的是技巧:最高明的技巧也仅仅是昂贵的“化妆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靠它成为“美女丽人”。相反,对技巧的崇拜和依赖将会让我们离写作的本质越来越远。
写作,到底应该拿什么来拯救你?
这次写作之所以让我难忘,根本原因就在于真实。“真实”让我们享受了一次被拯救的快乐。学生有着真实的困惑,教师有着真实的感动。真实的情感渴求让这次写作从一开始就脱离了“行政性命令”,从而成了安抚我们自己心灵的一剂良药。
在这个追求和维护真实的教学过程中,虚伪的“理性”被驱逐了,青春的情感宣泄了,我们便听到了生命的真正歌唱——哪怕其中还有沉重的呻吟和痛苦的歌谣,但这一声歌唱,却如奔腾不止的江河,让我们看到了海的蔚蓝和辽阔。
因为真实生活的触发,因为真实的写作需要,因为真实的表达过程,因为真实的阅读对象,因为真实的共鸣与反馈,这次作文教学活动具有了“突围”的意味,在我和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一道“青春之语文”的真实痕迹。其实每个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作家”,如果不以中高考满分作文的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思想和文笔,而是激发他们的表达天赋,呵护他们的表达权力,那么,老师就等于还给他们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语文之青春”——生命成长发育的自然状态。
其实,近一两年来,我们已经逐步意识到了一些“满分作文”借以谋取高分的技巧:选材的古代化、构思的虚幻化、体裁的特殊化、语言的华丽化、创新的盲目化等。就是这些所谓的“技巧”“化”掉了写作的真和实,“化”掉了朴实真诚的好文风,也“化”掉了“青春之语文”的灵魂。
可是,意识是意识到了,将来,这样的敢于说真话的作文,在中高考的考场上,能得到好分数吗?什么时候,写作才能真正成为让真情实感自由奔涌的宽阔河道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