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语文课堂:信马由缰向何方?

作者:高家风




  近日听了许多节新课程展示课,收获颇多,但其中两节课,虽然也得到“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创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评价,笔者还是不敢苟同。现将两节课有关环节及评析简录如下,供大家探讨。
  甲课:学习《绿色蝈蝈》,每个学生桌上都摆上了许多生物书和图片,听课者很茫然。老师一开场就明确要学生自主学习,“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定,于是课堂很热闹,一会儿有人说要介绍蝈蝈这种昆虫,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学习,查词典,查生物书,找画册,谈实际所见的蝈蝈,最后全班交流;之后有人说蝈蝈会同类相食,想知道还有哪些动物也这样,于是学生就讨论交流。一堂课下来,这篇小品文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的描写、富有情感的语言都没有学习,甚至连文章都没读一遍。(自评:是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尝试。他评:大胆创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乙课:学习《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母亲”这一形象,培养热爱母亲的情感。学习流程:先让学生配乐齐读第二三节,同时思考在“我”离家去地坛时母亲的行为和心理是什么,教师简单提问后投影答案——爱、理解、坚忍;接着是拓展环节,教师让学生列举古今中外关于母亲的事例,播放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母亲和妻子到烈士墓地的片段;学生探讨描写母亲常用的意象和母亲形象美的内涵,并思考课文中的“母亲”和其他母亲的不同点——残疾人的母亲,又引导学生联想自己读书、看电影、看电视所了解到的残疾人的母亲的事迹;老师讲述著名电影演员秦怡如何对待残疾儿子的事迹,最后号召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自评: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突出语文的人文性。他评:播放电影片段,学生感动得流泪,很成功;突出人文性,既符合文本的特点,又体现新课程的要求,是很好的尝试。)
  甲课是“大放羊”式的学生自主,根本没有体现教师的自主性,而且语文的味道不浓,反而更像一节生物课。乙课倒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备课也很辛苦,资料查了一大堆,课件做得很精致,可是把语文课上成了赞扬母亲的班会课或以“母亲”为主题的综合课。难道这就是语文新课程所追求的“新”?笔者认为这是异化,而不是创新,是背弃语文,而不是实践语文新课程理念。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必须理好三组关系:
  预设与生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这句话运用到教学上,我们就应该强调教学流程的预设。新课标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既然是“动态过程”,就应特别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把生成作为有效的课堂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预设与生成实际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教师只有在既吃透文本又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预设,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合理地引导、适时地促成和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如甲课中学生提出介绍蝈蝈这种昆虫的要求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生物书和课文中语言描写的不同,感受科学语言的严谨精练和小品语言的形象活泼。充分利用好课堂生成,又可以丰富和创新预设。如笔者上《我与地坛》时,发现一男生满含眼泪,我让他起来谈谈自己的理解,他要求朗读一段:“……母亲已经不在了……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最后他泣不成声,感染了全班,待他平静下来,我请他说说为什么要读这一段,他说:“我母亲也不在了,每当我刻骨铭心地想她时,我就会这样反复念叨。”我又让每个学生细心揣摩作者的感情,然后诵读这一段,他们个个读得很动情。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这种灵活处理使得师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更丰富了。
  本体与载体 阅读教学中,是重本体还是重载体,抑或二者并重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语文课只重本体,只偏重分析思想内涵,而不赏析艺术技巧,不品味优美语言;八九十年代,为了高考,重技术,轻思想,使受教育者情感缺失,思想浅薄;新课程总结了几十年语文教育的教训,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理念,要求阅读教学中本体载体相统一。但是,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没能做到二者的统一,如以上两节课都只重本体,放弃了载体,没有语文味。事实上,将二者统一,而略偏重于载体,语文味才更浓。
  语文化与非语文化语文作为一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目标、任务,以及学习方法。学科之间有交叉,但绝不可互相替代,我们不能把语文泛化,而当前语文课堂上泛化现象严重,如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教师大讲特讲剩余价值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俨然一个政治教师;教学《白毛女》(节选),竟然请音乐教师进课堂指导歌剧演唱……语文课上得五花八门,什么味道都有,就是没有语文味。我们一定要扭转这种作风。具体说,首先是学习目标语文化,如甲课课堂生成的两个目标均不是语文目标,可以将目标之一——了解蝈蝈的特点——改为“了解蝈蝈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蝈蝈的情感,学习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和情感的”。其次是教学设计语文化,甲课在修订了学习目标后,可让学生将生物书的介绍文字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两种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也可以让学生看图说话,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蝈蝈的特征,然后与课文比较,看看课文是如何抓住蝈蝈特点进行描述的。此外还有学习过程语文化、学习成果语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