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点拨 点拨——关于两个教学案例的随想

作者:蔡 伟




  点拨教学是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教育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无论是外国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孟子、程子、朱子,他们的教育实践无不闪耀出点拨教学的光辉。说它现代,是因为点拨教学在中国的盛行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特级教师蔡澄清的研究与推介,点拨教学自此汲取了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从一种微观的方法与技巧,发展成一种宏观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如果以现代点拨教学思想来评价蒋平和李玉山两位老师执教的《氓》,也许会给一线语文教师以有益的启迪。
  为便于评析,我们先将蔡澄清先生关于语文点拨教学的说明抄录于下:
  ①依纲据本,因材施教。(点拨教学的基本依据)
  ②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教学的精髓)
  ③点其要害,拨其迷障。(点拨教学的主要内容)
  ④画龙点睛,举一反三。(点拨教学的主要方法)
  ⑤提高效率,发展能力。(点拨教学的主要宗旨)
  毫无疑问,两位老师执教的《氓》,内容上都有大量拓展引申,可谓深刻丰富,但其知识的密度、广度、深度都没有超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主旨也始终没有脱离文本,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即,而是跳一跳或跳几跳就能摘到的果子。
  两位教师点拨时机的把握相当到位。例如蒋平老师在引导学生研究了诗中的比兴手法后,作了总结性点拨:“这样看来,诚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说的,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这一点拨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比兴手法,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美学意识和审美能力。再如李老师的课上有学生问女子为什么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他没有立刻答复,而是在课上启发学生说明自己喜欢前两节中那个女子的原因:“她很清纯,很热情,很痴情”,“甚至男子走后,还十分思念”,这时,教师才自然引入《诗经·王风·采葛》中的名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作迁移性点拨,这不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解决了学生的疑问,而且使学生对《氓》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点其要害”与“画龙点睛”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前者侧重于文本的局部,在疑难关键处做文章,后者侧重于文本的整体,在主旨境界上下工夫。两位老师常能在貌似随意的点拨中,抓住关键,击中要害,使学生茅塞顿开。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一句是本文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关键点。李玉山老师紧紧抓住这句不放,引导过程中有许多精彩的点拨,从修辞分析到句意理解,从时代环境到人物形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最后水到渠成,“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也就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李老师创造的“主动说”“赶回说”两派,不但使点拨具有一定的幽默感,也具有相当强的概括性和启发性。蒋平老师在教学中,让学生细细揣摩诗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并进行点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人物的独特感受与复杂心态。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充分领略点拨教学的魅力,虽然其中没有教学效果的纪录,没有课后的检测分析,但从两位老师执教的三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探究意识逐步形成,鉴赏水平与创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当然,我们高度评价这两堂课,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白璧无瑕。事实上,这两堂课与我们曾经观摩过的点拨教学实验课或新课程展示课一样,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如点拨教学强调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以正面强化为主。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不管学生发言的实际情况,一味进行拔高评价,这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提高以及求真求实精神的培养。
  
  参考书目:蔡澄清《简论语文点拨教学法的要义与操作》,《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