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探讨教材评价,促进教材发展

作者:王 帅 雷 实




  有代表提出,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材的改革决不仅仅意味着选文标准、价值取向、练习设计和评价方式等具体细节的更新、完善与平衡,对语文教材的整体认知及宏观文化思维观念的转变尤其具有决定性意义。对现今语文教材改革而言,更重要的革新是对语文教材的自觉的文化建构。语文教材对文化是被动地认同、服从,还是主动地反思、创新;是作为文化的工具起传承作用,还是作为文化的主体起引领作用;是单纯地筛选文化,还是动态地建构文化——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同的语文教材理念,最终决定着语文教材的水平差异。具有文化前瞻性的教材更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有与会者认为,语文教材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者整体上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语文教材源于文化,在文化中生长、发展。文化作为语文教材的母体决定着语文教材的文化品位,并为语文教材建设提供基本的逻辑理念及范畴来源,抛开文化,语文教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语文教材又使文化实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媒介。因此,文化建构意识应成为语文教材编写者的重要意识,语文教材不仅仅服从、传承文化,而且应具有反思、批判文化,进行自身文化建构的功能;它不仅仅选择、筛选现有文化,也可能构建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与引导性的文化。
  
  四、语文新教材评价的政策问题探讨
  
  (一)对“主流教材”的质疑
  大会上,针对“主流教材”这个构想,代表们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展开了激烈争论。有代表提出了“通过什么样的机制形成主流教材”的问题,矛头直指当前教材市场格局的不合理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不对等性。不少代表直言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好的教材不一定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各家教材都处于实验阶段,现在还很难分出高下,“主流”与“非主流”的判断比较困难。也有代表提出让市场因素还是非市场因素决定主流教材的问题,指出当前教材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健全和学术评价对确定主流教材的重要作用。
  在进一步的深入讨论中,不少代表还就“到底应不应确立主流教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代表认为,当前教材多样化的局面刚刚确立,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保护,简单地确定“主流教材”,势必会对大多数教材产生冲击,不利于教材的多样化,也有悖于“一纲多本”的政策。也有代表认为,此时提出“主流教材”有重走老路、退回“大一统”的教材格局之害,对“主流教材”的构想提出了异议。
  
  (二)多方合作,继续推进教材评价研究
  本次研讨会上,大家本着“建设语文教材,提高教材质量”的共同目标,展开了诚挚的交流和探讨。大会上,不少代表表达了进一步加强合作,继续推进教材建设学术研究的愿望。
  不少代表认为,教材评价一定要以多方对话为基础,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教材评价研究的推进既要靠教材编写者的不懈求索,同时也应群策群力,邀请相关的学科专家(如文学家、语言学家、科普专家、翻译专家等)参与研究;应有一些更加深入的专题评价研究,使教材编写者得到切实的启发;应加强教材评价研究者与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合作,教材评价研究者应及时为教材编写者提供全面的或专题的评价分析报告,帮助提高教材质量;也应加强不同版本教材间的合作,不断提高语文教材的质量,使我国的语文教材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