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探讨教材评价,促进教材发展

作者:王 帅 雷 实




  3.分析意见 新编语文教材的课文主题(价值观)体现了时代文化的发展。教材中新选了不少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传统等的文章,反映了编者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热爱自然、崇尚美好生活情趣、注重个人道德人格追求的选文成为新教材的主要部分;一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如国际理解、以人为本、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人类尊严、弱势群体关怀等,在教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文化视野更加开阔,国家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带来的文化进步得到了较好体现。同时,初步的文化构成分析也发现了新教材中一些亟须改善的问题。实验区教师反映有些教材中的个别篇目平庸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材中的部分“时髦”选文似乎一时感动了学生,却难以给学生永久的回味;有些选文文化品位不高;有的选文明显为“应景文章”,论点、论据均经不起推敲。去掉问题选文、减少平庸课文,是提高教材质量的捷径。
  
  (二)语文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分析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课文后的解读、练习设计和相关资料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智慧。与以往教材相比,新教材中的练习设计力求少而精,练习方式丰富多样,序列化的口语交际训练、形式各异的综合性学习和专题性活动等是新教材的一个亮点。新教材练习设计方面的变化主要有:字词句段的训练减少,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领悟;注重语言的积累、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注重综合性,从单项要求到听说读写的融合,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练习设计中也有一些问题,主要有:平庸的、浅层次认知水平的练习过多,活泼的、挑战性的练习不足;有些课后练习未能抓住文章的主旨和精妙之处;问题设计忽深忽浅,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综合性专题活动主题的确定和活动设计,需要进一步在突出语文特色和实施可行性上下工夫。
  
  (三)语文新教材中的科普教育问题分析
  课题组成员、《科学课》杂志姜允珍主编就当前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科普选文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她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同样承担着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责任,因此要十分重视教材中科普选文的科学性问题,避免科学性不强的文章选入语文新教材。教材中的科普选文应以当前科学界业已有确证的、有定论的文章为宜,要坚决防止将那些道听途说的、迷信的、缺乏科学依据的东西当作科普文章放进语文教材(在新语文教材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应在科普教育中强调环境保护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但持极端环保主义观点的文章则不宜用来进行科普教育;科普选文和解读要区分“事实与虚构”,要区分“科幻与魔幻”,防止学生产生认识错位;教材中的科普文章应语言风趣、深入浅出,可读性、艺术性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她说:“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以非常动人的方式讲授给孩子们。”
  
  三、语文教材编写理论的评价探讨
  
  自从语文教材编写体制由“一纲一本”转向“一纲多本”以来,语文教材体例、结构和模式逐步走向多样化,教材编写理论的评价日渐受到重视。本着取长补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目的,与会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教材编写理论建构问题
  我国的语文教材编写理论林林总总,然而精深透彻的不多,有些教材编写理论自身存在矛盾,因此长期以来受到外界及语文教材编写者自身的质疑。这次不少与会者再次提出了教材理论评价问题。有学者提出:(1)应以系统论、课程论、教学论、教材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为基本理论依据,总结出教材理论,对编写体系、教材选文和组元、练习设计进行反思和审视,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2)教材编写者要有自己的理性思维。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教材编写单位应建设一支理论素养高、实践能力强、熟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特评价思想的教材编写队伍。(3)保护、鼓励个性和特色。主要包括:保护、鼓励编写理论独特,体例不同、风格不同的教材;保护特色,保护创造,保护火花,给个性化教材“试试看”的机会;通过努力,树立起多元、开放的教材理论格局。
  
  (二)教材评价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问题
  大会开始阶段对语文教材评价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代表们的意见可归结如下:
  应在教材设计思路上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此,有与会者提出,古今沟通是我们在教材编选中应当重视的设计思路,因为古今沟通本身即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国语言和文学不仅承担着人们日常交流的任务,而且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信息和精神财富。如果我们在语文教材中忽视了古典文化,势必会造成学生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因此,那种认为文言文与现代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中小学生不应学文言文或要少学文言文,在教材编选中忽视文言文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应在教材组元方式上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材的单元组织并非简单地把一类文体和一种主题的课文拼凑在一起,而应考虑不同选文的相互关系,以求产生更为丰富的单元整体价值,在体现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同时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和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采取不同的组元方式,以利于教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许多代表指出,不论文体组元、主题组元还是能力组元,都是有利有弊,教材编写者应设法兴利除弊、扬长避短。当前,这样的工作还没有做好,因此,提高教材质量有着巨大的空间。
  新课标提出:“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有与会者认为,这里的“文质兼美”“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体现了教材的人文性,而“丰富多样”“难易适度”则体现了教材的工具性。只有把二者统合在一起,彼此兼顾,才有可能选出符合新课标精神的课文。也有代表不同意这种简单划分,认为“文质兼美”就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高质量选文的精要表述。选文是否“文质兼美”,是否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需要作多角度分析,需要对照语文教材发展的历史经验作出判断;教材不能只是“优秀文选”,还需要结合选文之后的解读、练习活动设计以及相关资料对教材作出评价,对多家教材选用的经典课文,尤其要注重这一维度的比较评价。
  
  (三)语文教材评价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许多代表就当前语文教材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少代表认为,通过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我们民族、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历程,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关心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念,是语文课程重要而又必然的目标。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的语文教材必须对思想道德教育问题给以应有的重视。
  针对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革命传统教育问题,有与会者提出,应认清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注重其限定性和时代性,并与学生的兴趣、情感、体验相结合;语文教材中革命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演出历史的老场面”,更不要曲解成宣传“革命”的狂热、杀伐的气息和崇尚武力、践踏生命的反人类行径。随着时代发展的趋势,由集权走向民主,由单一走向多样,由“圣化”走向世俗化,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教育也应与时俱进,具备宽宏的全球视野和理性的国际主义精神,尊重多样文化。
  
  (四)教材评价中的文化前瞻性问题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