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元曲阅读训练
作者:李 新
点加以说明。
八、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①
徐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②。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④,丁固当时梦⑤?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释】①观音山:指今扬州的观音山。②避乖:与世迕离,避离世乱。乖,抵触。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④靖节:指陶渊明,私谥“靖节”。其《归去来兮辞》有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⑤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1.这首元曲采用____________的手法,赞颂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淡泊情怀。
2.对这首元曲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眠松”,指作者在观音山的松间倒卧而眠,表现其自在之态。
B.曲中“高卧”,既紧扣“眠松”之卧态,又切合蛰龙冬卧之特征,以龙喻松,复以松拟人,修辞堪称警策。
C.结尾二句,写作者要与明月清风为伴,超尘拔俗,婆娑潇洒。
D.“秦皇旧日封”三句是说这是一棵秦皇所封、靖节所种、丁固所梦的松树。
3.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请联系全曲,说说这个“枕”字的妙处。
参考答案
一、
1.曲牌;题目
2.A(B错,此句的主语是唐明皇,系“明皇恨不得掌中看”的倒文,此项误作主语为杨贵妃;C错,此曲前半部分主要是叙事,用了“睡海棠”、“掌中看”两个生动的比喻,而非主要是描写;D错,用了“蜀道难”的典故,主要用来讽刺唐明皇荒淫误国,仓皇西逃的结局,与“前路莫测”无关)
3.同意:后半部分的议论是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是体现了“红颜祸水”的传统偏见,这一点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是封建意识,是不足取的。
不同意:后半部分固然是把安史之乱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杨贵妃,但不能把此部分和前半部分割裂来看,前半部分的“恨不得”三字已经把矛头直接指向唐明皇,“霓裳”的荒淫误国既有杨贵妃的责任,也有唐明皇的责任。再说,怀古咏史的诗,其根本意图还是为了讽谏当朝统治者,为当朝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不是为女人提供某种训诫,只是囿于忠君之道,不便揭破罢了。
如还有别的看法,只要能符合原意,自圆其说即可。
二、
1.对仗(对偶);用典
2.C(A错,这里作者运用“白衣送酒”的典故,是希望有朋友来跟他一起喝酒,而不是希望朋友差白衣人送酒来给他一人独喝,这点从“谁肯”也可看出;B错,黄花是指菊花;D错,红叶题诗固然是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但这里无此意,只不过取“题红叶”三字与下句“赏黄花”构成对仗而已,是作者雅兴之所在)
3.像红叶、黄花、落月、衰柳、寒蝉、稀疏雁影、清瘦山容等,都体现出了典型的暮秋景物特征,附着上了作者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清冷衰飒的秋景与淡淡悲凉的愁情紧密结合,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交融。
三、
1.织女
2.B(A错,“寒”,是说瀑布之高,似从天而降,令人似觉生寒意;C错,“绘声绘色”应为“绘形绘色”;D错,主要得力于比喻的成功运用)
3.使用的修辞手法有用典(如开头织女的传说)、对偶(如鼎足对“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比喻(如借喻“雪练”、“冰丝”、“露华”,明喻“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等。用典是写瀑布之高之神奇,打通天上人间,给读者提供开阔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对偶是为了使句式更为整齐,增加气势,描画瀑布动态更为有力;但这首元曲主要得力于比喻的成功运用,尤其是后三句,以“似”字提起,以“自虹”、“玉龙”、“晴雪”为瀑布绘形绘色,以“饮”、“下”、“飞”极写瀑布奔流直下、水花飞溅的气势,神形俱现,极为壮观。通篇比喻迭出,多方设喻,既描画了瀑布的静态(“高垂”、“悬”是以静写动),又写出了他的动态;既描画了瀑布的色彩形状,又写出了它流走飞动的神韵。虽然全篇不见“瀑布”字样,壮美奇伟的瀑布却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四、
1.怀古;人月圆
2.C(A错,“红树”也指山上的枫树,秋来叶子深红一片,与红桔争相辉映,景色尤为美丽;B错,无比喻手法;C错,是指苏东坡的《虎丘寺》诗。)
3.共使用了9个典故,“山藏白虎云藏寺”,“山藏白虎”包含一个虎丘来历的故事,“云藏寺”暗含苏东坡《虎丘寺》中“东轩有佳致,云水丽千顷”的诗句;“洞庭归兴,香柑红树,鲈脍银丝”含有范蠡功成归隐泛舟太湖、陆绩怀揣红桔从枫林归来赠母、张翰不图名爵而回乡欲吃鲈鱼细丝三个典故;“自家池馆”是白居易遗迹,“吴王花草”暗用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登金陵凤凰台》)诗句;“啼乌夜月”是“月夜乌啼”的倒文,暗含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枫桥夜泊》)的诗句;“犹怨西施”暗含越王勾践用大臣之谋,献美女西施与吴王夫差,导致吴亡的典故。这首元曲以怀想吴国的事迹为主,兼及白居易与苏东坡,“洞庭归兴”三句,更是暗含三个典故,不仅切合怀古之题,而且写出了洞庭之美,表达了作者想要归隐的思想。作者让这些内容与景物描写相结合,不论写哪个人物,什么思想,都紧扣写景,情景俱胜。
五、
1.和靖先生;梅妻鹤子
2.D(A错,“老逋”借指梅花,是借代,不是比喻;B错,并非实写,而是用以抒发作者那种一发不可收的激情和狂放之态;C错,后者笑是自己与梅花相视而笑,写自己与梅花的默契,两情相悦)
3.作者雪晴后去西湖踏雪寻梅,对酒看花,醉倒西湖,好一个潇洒、疏狂的诗人形象。这个“醉”字,明为酒醉,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西湖梅花也。作者与梅花相视而笑,两情相悦,便陶醉在这美好境界中。梅花傲雪而开,幽独娴静,是一种人格和情操的象征,作者踏雪探梅,一醉花前,正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冰雪怀抱和审美情趣,表达了对这种高洁品格的景仰和追求。(意近即可)
六、
1.流落天涯的“断肠人”/离人/游子
2.A(B错,落日、残霞、孤村、老树寒鸦等意象,只能给人以缺乏生机的冷寂之感;C错,“小桥流水人家”那是异乡,不是故乡,自己无处投宿,仍是表现游子的漂泊之感;D错,乙曲秋景虽多,却乏秋思,景中寡情,不可能像甲曲那样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3.答案示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有强烈特征的景物罗列一起,虽无动词,却像电影蒙太奇一样,具有奇妙的动态画面效果,一幅《羁旅早行图》宛然在目。
七、
1.宫调;曲牌
2.C(A错,前四句是两个对仗工整的整句,后几句是错落参差的散句;B错,“莺花”是莺啼花开之意,这里指代抒情主人公;D错,与前两句相关,“丝丝风”不可能“劲吹”,“点点雨”也不可能倾洒)
3.①这两句对仗工整。以诗人曲,借对仗艺术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色调更和谐;②叠词运用,增加音乐美。“丝丝”、“点点”两个叠词,既增加了音乐美,同时把春天特有的轻柔、甜美的韵味也透露出来了;③形象互相映衬。以风写杨柳,以显其风流,杨柳衬托风,以显其轻柔;以雨写梨花,以显其圣洁,梨花带雨,更显其清丽,风与杨柳,雨与梨花,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使春天的景象更加鲜明。
八、
1.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2.B(A错,“眠松”,指倒卧横生的松树,非作者在松间倒卧而眠;C错,是卧松与明月清风为伴,非作者;D错,是疑问,不是肯定,表明卧松之历史悠久,阅尽人世沧桑)
3.用一个“枕”字可以突出“眠松”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超尘拔俗,婆娑潇洒;再者,用“一枕”,很容易和“梦”联系起来,清风徐徐入梦,反映出诗人置身此境,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物我融一的境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