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作文审题篇之二
作者:付友梅
想开去,更不能作大段的议论。可是文章的后三段,竟撇开了眼前的事件谈起了“白求恩”、“SARS”等事,并明显地转为议论口气。这是明显的前后不合。
另外,前三段中也有文体色彩不当的地方。比如②段是报道事实,应该全是概括性的语言,但作者却在其中加入了具体的描写:“……只有楼顶在水中若隐若现。海水退了,留下的是狼藉一片,残垣断壁,破败海滩,哀鸿遍野……”这显然是不允许的。再有③段中对89岁高龄的平多夫的语言描写:“我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我知道什么是苦难。现在海啸受灾区的人们正经受着饥饿和死亡,想到灾民们的处境我夜不能寐。”还有对沈阳的一个小男孩的言行的描写:“他在沈阳街头叫卖山木耳,脖子里还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为海啸灾区献爱心,买点山木耳吧。”’这些都是文体不和谐的因素。这样写严重地混淆了文体特征,让读者无所适从。
文二:
人生的标点(习作)
①我希望我的人生是一个句号,圆满而充实。
②母亲(曾经)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逗号,总有未完的续音,这样才不会终结,才会充满希望。(我记住了,)于是,当我失败时,才不会(替换为“未”)让衰草抚慰伤痕,让微风抚平记忆。(每当这时,我就想,)我要靠我自己站起来,是的,要靠自己,我要自己去写完那逗号后的下文。(于是,)渐渐地,我懂得了“逗号”的真正内涵。
③父亲(曾经)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冒号,永远都给人启迪,引人思索。于是,我在生活中尝试着发现,尝试着创新。记得,是太阳的柔光,是落叶的飞舞。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春去秋来。我便用心灵在人生的冒号后写下了我最珍贵的感受。
④爷爷(曾经)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个引号,把经历中最刻骨铭心的片断“引”起来,藏在心底,让它成为记忆的瑰宝,前进的鞭与策。(记得当听到爷爷的这些话语的那一刻,)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启蒙老师:是她牵着我走进生活的大门:是她教会我如何做人;是她在我悲伤时给我心灵的安慰,在我失败时给我爬起来的勇气。(就在那时,)我将这段记忆放在引号中,成为我心灵深处的宝石。
⑤奶奶(曾经)告诉我:孩子,人生应是一串长长的省略号。面对荣誉、鲜花。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卸掉一切浮躁,去寻找一种更长久的踏实。面对别人的过错。省略些吧,这样,你才能微笑着用你的胸怀去容纳整个世界。于是,我学会了什么是沉着,什么是宽容,
⑥终于有一天,母亲对我说:“孩子,其实,没有谁的人生可以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句号,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可贵的是,你一直都在追寻着句号。这不是目的,而是过程。但重要的,也就是这过程。”
⑦我忽然间发觉:我在寻求“句号”的过程中成长了。我懂得了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不以生为始,不以死为终的过程。于是,我学会如何去珍惜我所经历的一切。
⑧经历就像退了潮的海,虽已不再汹涌澎湃,但它还是将贝壳留给了沙滩;经历就像落了山的太阳,虽已不复光辉,但它把星星留给了苍穹。
⑨我,虽然没有人生的句号,但我已经拥有最弥足珍贵的经历。毕竟,只要努力追求过了,就可以无悔。
④我相信,我人生的标点终究有一天会成为一个坚定的感叹号!
分析:“人生的标点”这个标题,可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散文或记叙文。本文总体上看像一篇散文。特别是从散文想象的角度说,本文应该说是很有一些创意的,能给人以新鲜的启发。但可惜的是本文的文体又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这种失误是习作作者不懂得处理虚实手法造成的。我们知道,从文章整体构思上说,应该只有两大类可分,即写实和写虚。当然,实中可以有虚,虚中也可以有实。但整体上必须以一方为主。比如,写新闻报道、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以及一般的写人记事文章、写景状物的游记等,都是实写为主,而散文,由于以想象、联想构思成文,所以常常是以虚写为主。当然,所谓虚实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对于一般记叙文的真人实事而言,散文的想象、联想就是虚写;对于记叙、描写来说,议论、抒情就是虚写。前者,适合于一般记叙文和散文的区分,后者则适合文章表达特点的衡量。那么,上文的失误究竟在哪里呢?
首先,从全文看,本文②-⑥段所写母亲、父亲、爷爷、奶奶,再到母亲等几个人对“我”的忠告,应该是实写的(尽管我们不大相信这是生活真实),所以,就应该有特定的时空概念。但除了⑥段有“终于有一天”这一表特定时间的词语外,其他的段落都没有,正常的就应该如括号中所示加上“曾经”二字,否则,几个段落就串不起来。其次,在②-⑤段中如括号所示都有时空不明或不当的现象,如果不给以填补或替换,这些地方都是讲不通的。比如④段中的“我不禁想起了”必须是在一个时空下才会出现的心理活动,但前文却没有特定时空,所以必须给以补充;②段中的“才不会”是一种假设语气,时间上表示“未然”,但前文却是“当我失败时”这种表示“已然”性的时间词语,这样的搭配显然是不行的。所以,括号中才改成了“未”字。另外,既然全文是以实写为主,那么,⑦-⑩段的议论抒情显然是过多过长了,应该给以压缩,使之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否则,也会给人不伦不类、文体不典型的感觉。
文三:
到底是相信自己还是别人呢
①秋风萧瑟,北雁南飞,群群大雁执著地向着它们心中的圣土——南方飞去。
②点点驼铃,驼队有条不紊地穿行在大漠中,向着目的地进发。
③泉水叮咚,丝丝泉水正唱着欢快的歌,向前快乐地奔跑。
①大自然万物生灵也好,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好,无不遵循着它们自己心中最完美的、最正确的路去走,无疑它们是美好的、幸福的,但是作为充满智慧的我们究竟应如何去做呢?是像它们一样,固守自己心中的判断,还是对别人给你的意见一概听取,轻视自己的主见呢?我觉得自信为主,听信意见为辅,这才是人成功的一个要诀。
①自古以来,大凡有所作为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法拉弟发现了光是电磁波,试想他如果听信当时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理论,那么这项伟大的发现恐怕就不复存在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若不是对此深信不疑,怎么会有之后的太阳系、银河系等等一系列重大发现呢?海森堡的量子力学,如果不是有充足的自信支持他,恐怕早就被牛顿经典力学的支持者推翻了。所以,人类首先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别人无法达到的成就。
⑥当然,这里所说的自信,也是有条件的,是对自己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而具备的一种必然,而不是所谓的盲目自满,对自己所作所为一概肯定,自以为是等等。如果这样,等待你的只有失败。那你可能要问,如何才能避免因自满而失败呢?这就是听取别人的意见。
⑦古人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语。人在对自己不甚了解时,只有虚心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才能使自己摆脱失败的泥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正是由于)唐太宗虚心听取魏征的“诤言”,及时改正治国上的偏差,才有了日后的“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