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文言虚词学习对策

作者:姜有荣

突出“常见”用法,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如2006年高考考查频率最高的“以”:
  
  注:2006年高考考查虚词“以”用法的有8套试卷19个例句,只涉及用法①②③⑦⑧,涉及面最广的是用法①。
  
  2.精选好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仅仅识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必须将此与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去阐释,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如上表中所列虚词“以”,对2006年高考涉及的五种用法可依次精选如下典型例句:
  ①愿以(用)十五城请易璧。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把)成功。
  (司马光《伶官传序》)
  ③臣以(因)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李密《陈情表》)
  ⑦予与四人拥火以(而)入。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⑧作《师说》以(来)贻之。
  (韩愈《师说》)
  精选典型例句,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基本篇目都是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典范的古代文学作品;而且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娴熟掌握的作品,近年来高考试题选用的课本例句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二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这不仅是因为这些例句都是教材的编写者精选出来的,而且从近年来高考试题所选用的课本例句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就直接取材于这些例句。2006年高考试题选自课本的50个例句中就有近50%直接取材于这些归类练习,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精选过程中,还要注意这样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不要“旁生枝节”,再在“语法规则”之外添置字句理解的障碍。
  
  3.训练好迁移能力
  近年来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良好导向。为此,师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高考试卷目前采用的基本都是“4字4组8句,选出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的题型,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可适当加大训练量,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即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让考生既寻同又析异,用课文例句中的虚词用法去解读选文中的“虚词”,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双向迁移,寻同析异,反复比较,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以上是文言虚词学习的大致要点,旨在明确学习范围,指点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能。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考文言虚词的学习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高三,在高一、高二年级就要做好逐步分解、渗透、积淀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高考中文言虚词这块“必争之地”的得分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