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谈谈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及其解释
作者:宋宝锁
被追问含义的语句其实就是文中的秀句、警句,与口头传诵的秀句、警句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表达都具有创造性,都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味道。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获得独立自足的特性,后者获得了独立自足的特性。文中的秀句、警句要受到整个文章语境的制约,其含义源于语境,因而含义比较狭隘,或者说概括性要逊色很多。口头传诵的警句是独立存在的言语,三言两语就构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文本(作品),而且折射出普遍的道理。即使那些来自于文章的被人传诵的警句,也因脱离了具体文章的语言背景而改变了自己具体的含义。
解释被追问含义的语句有一定的困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双向互动:一方面要准确分析语句的独特构成和表达方式,并以此作为了解语境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要仔细阅读语句的上下文(语境),并以此作为解读语句的依据。两个方面必须兼顾兼融,厚此薄彼绝对不能很好地进行解读、阐释:只知解剖语句,容易陷入主观猜想,含义没有具体的落点;只知品读语境,容易导致不知所措,语句的含义得不到限制。
大体而言,被追问含义的语句的独特构成和表达方式有四种类型:第一,表达是一种高度的浓缩,含义藏于词语的空白处;第二,表达是一种美丽的伪装,含义藏在词语的背后;第三,表达是一种巧妙的指示,含义处在指示的彼岸;第四,表达是一种蓄意的悖理,含义藏在惯常之处。需要提醒的是,那些包含有替代性、隐含性、特定性信息的词语、短语的语句,是依靠语境解释词语就可获得整个语句含义的,本质上属于理解重要词语的范畴,我们在上一期《谈谈重要词语的含义与意义》一文已经充分分析,这里不再重复。
现在,我们对上面四种类型逐一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说明。
1.高度浓缩
重要语句给予读者的美的意味,最为重要的一种是深刻。深刻指向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同时也指向给与读者强烈的感受或印象。本质认识原本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但因为深刻会豁人耳目,令人震撼,从而生成特殊的审美意味。
深刻是文学语言的一种自我诉求。深刻要求高度浓缩,而浓缩要求简约有力。简约是语言的量的要求,要求简化掉每一个不必要的词语,要求词语具有抽象概括性,让语句变成短小而精道的样式;有力是语言的质的要求,要求有强化性的词语和强调句式,词语结合在一起必须生成强悍而遒劲的张力。高度浓缩是达成深刻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是许多语句成名的原因。比如,下面这些警句就是如此。
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克莱尔)
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蒙田)
怕死比死更可怕。(赛恩斯)
阅读这三个语句,我们都会啧啧称道,而且乐于铭记于心,可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的回答:因为简约与张力。克莱尔的话里“人”和“信仰”是两个核心概念,“活”是唯一的动词,“某种”是唯一的限制性词语,“为了”、“着”是将两个概念构成合理关系的词语。“人为了某种信仰活着”,这个句子就是克莱尔警句的简约形式。“是”、“而”两个词,前者意思是“的确”,后者意思是“才”,两个词语前后夹击,强化了“信仰”对于人“活着”的唯一重要性:这两个词语就是克莱尔警句具有张力的源泉。其余两句的表达与克莱尔警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蒙田运用“只有”和使令句式获得张力,赛恩斯则用“更”和对比句式生成张力。
文中的警句没有独立的名言警句的自足性与意义的普遍性,虽然表达方式的特征相似,但是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影响,核心词语常常附加“空白”的特征,而“空白”应该靠语境填补。
让我们看一看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里的这段语句: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加下划线语句的核心词语是“沉默”、“爆发”、“灭亡”,这是简约之处;但是三个词语都没有主语,这就是此句的“空白”。语境为我们竟然提供了三种可能,也就是杀人者、民族(人民)、言说者(作者),这些可能是应有的“空白”的“填补”。加下划线语句通过诸如“沉默”的反复、“爆发”与“死亡”的对照以及感叹句、选择句的使用等,呈现着一种张力。我们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就可以对加下划线语句得出这样一个陈述句式的阐释——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统治反动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革命的时候;一味忍受反动统治,就永远不会获得自由解放。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人民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2.美丽伪装
文学语言的另一种诉求是传情达意又藏而不露。这种诉求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但是将情感与含义到底藏在何处呢?事实告诉我们:只能藏在生动的形象背后。语句藏义,是通过运用形象化的修辞来完成的。形象化的修辞可以是比喻、借代、比拟、象征、双关,也可以是通感、移用、拈连。藏而不露的表达类似军事上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的行动是色彩绚丽的炫耀,将人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过来,而私下里却让真正的含义偷渡过去。这种表达最能博得读者的芳心,是众多语句成名的又一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警句里窥见一斑。
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莎士比亚)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
莎翁用了暗喻,布莱克用了拟人,而郭小川用了象征。莎翁、布莱克采用保留核心词语、用修辞掩盖语句局部含义的方式,而郭小川则用修辞将含义全部掩盖。解释这三个语句需要揭开修辞的面纱,换一种语言表述。莎翁说的是:青春易逝,要珍惜青春。布莱克说的是:辛勤的人不会感到时间的漫长难挨。郭小川说的是:光明与希望的到来是必然的,但到来之前总要经历黑暗与苦难。
文中的重要句子有的也像这些名言警句一样穿着美丽的伪装,掩盖了真正的含义,但是文中语句受到语境的限制,具体含义必须根据语境推演得出。例如,骆文《怀表,很老很老了》一文中有一语段就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将之加上下划线,请大家注意对它的理解与阐释。
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灰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上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学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线。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变成一堆灰。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