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谈谈重要词语的含义与意义

作者:宋宝锁




  什么是重要词语?重要词语是指语境里那些具有指代性、特定性、隐含性信息的词语。这些词语,或处于语言前后承转的地方,或处于凭虚传实的处所,是阅读的枢纽,鉴赏的要点,应该引起阅读者的高度关注。
  解释重要词语的策略是借助语境解释词语,这是因为文章语言是一个自足的表达系统。语言借助严密的逻辑组成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句子之间互相制约、互相阐述。某个重要词语的含义不在于其自身是什么,关键要看与之紧密关联的语境规定它是什么。因而,采用“以文解词”的方法是最佳的选择。
  现在,我们以分类的方式,具体说明重要词语的功能与解释方法。
  
  1.指代性词语含义
  
  书面语言为了表达严密,行文流畅,总是要反复使用一定数量的信息。但是信息的反复使用会造成语言的繁冗,于是为了使文字简洁,就使用某些词语替代、指示反复出现的信息。具有替代、指示功能的词语,我们称之为指代性词语。指代性词语并非被代词一类独占,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甚至短语,也都可以承担指代功能。
  指代性词语含义,就是词语指示、替代的具体内容,即那些与之呼应的重复信息。解释指代性词语的策略,应该采用“同义互解”的方式。什么是“同义互解”关系呢?同样的意思,根据语境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语句形式反复表达,这些不同地方的不同语句形式就构成“同义互解”关系。指代性词语与其指代内容属于同一语境的不同语言形式,只要找到那些不同语言形式,加以提炼概括,就可获得完整的解释。
  例如,对《荷塘月色》里“独处的妙处”的解释就是如此。原文语境是这样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语境中与“独处”呼应的信息是“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与“妙处”呼应的信息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前者我们可以概括为“远离喧闹的世界”,后者我们可以提炼为“获得精神自由”。综合起来,就是“独处的妙处”的解释。
  
  2.特定性词语含义
  
  每个词语都有自己的基本含义,基本含义是语言成功传达信息的保证,因而语言运用借助的是词语的基本含义。然而,使用众多的基本含义会使语言死板,缺乏生气,于是表达过程中总会有些“出格”的词语发生含义偏移的现象,生成特定的意义,使语言表达新鲜活泼,富有悬念性。
  特定性词语含义的获得,靠的是“连义互解”。语言表达的含义上下连贯,相承相递,形成环环相扣的逻辑关系,语境内的词语之间就构成“连义互解”关系。特定性词语的含义不在于其原来是什么,关键要看与之紧密关联的语境规定它是什么,因而,特定性词语的含义应来源于语境的制约,或者说,只能梳理上下文的语脉,从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中推断特定性词语的含义。
  例如,对《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领土”与“领空”、“有限”与“无限”的理解。原文语境是这样的:
  小屋之小,是受了土地的限制。论“领土”,只有有限的一点。在有限的土地上,房屋比土地小,花园比房屋小,花园中的路又比花园小,这条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园的大道。和领土相对的是“领空”,论“领空”却又是无限的,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这个无限大的“领空”,是我开放性的院子。
  “领土”与“领空”、“有限”与“无限”以及“开放性”,这些词语都因语境生成了特定的含义。“领土”,不再指“主权国家管辖的土地范围”,而是指“作者专有的小屋、土地、花园、小路等”;“领空”也不再指是“主权国家管辖的上空空间”,而是指“作者游目骋怀的视野空间”。“有限”不再指“具有一定限度”,而是指“身体活动空间的狭小”;“无限”不再指“没有限量”,而是指“心灵活动空间的无比广阔”。
  
  3.隐含性词语含义
  
  对对象的叙述、描写、说明或议论,有时并非采用直截了当的表达,而是运用修辞进行艺术地表达。而艺术表达一旦完全借助某些词语或短语来承载,那些词语就成了具有隐含信息的词语。
  能够以词语的形式承载修辞功能的修辞格,可以是比喻、借代、拟人,可以是移用、移觉、反语,也可以是象征、双关、婉曲。这些词语呈现给人的只是色彩绚丽的形象,但同时又非常巧妙而委婉地指向了特定的表达含义。隐含性词语使语言具有了双重身份,表层是艺术的,深层是理性的。这是这类词语产生无限魅力的根本原因。
  解释隐含性词语必须运用“虚实互解”的方法。修辞性、艺术性的表达为“虚”,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客观内容为“实”。隐含性词语以主观想象性语言替代客观平实性语言,构成以“虚”证“实”甚至以“虚”代“实”的关系。因而,结合语境,根据具体的修辞方式,采用借“虚”解“实”的方法最为合适。
  例如,对从维熙《读人》一文中的“辞典”、“历史”、“经卷”的解释。原文语境是这样的:
  随着年纪的增长,生活使人变得越来越耐读,尽管人们的面额上没有文字,但仍然可读,特别是到了中、老年,每个人都是一部辞典、一部历史、一部经卷。
  阅读语段,我们不难发现,语段的话题是人生,文章将中、老年人比喻成了书籍,而且用不同的书籍揭示中、老年人不同侧面的特征。理解“辞典”、“历史”、“经卷”这三个词语,关键是寻找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三个喻体都有内容丰富的特征,但是“辞典”侧重知识,“历史”侧重经历,“经卷”侧重智慧。这里显然是用“辞典”喻“中、老年人”人生知识丰富,用“历史”喻“中、老年人” 人生经历丰富,用“经卷”喻“中、老年人”人生经验丰富。
  隐含性含义是艺术地表现出来的,词语的艺术效果令人瞩目。用词讲究艺术效果实际是对语言意义的追求,对表现力度的追求。语言意义和表现力度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准确性,二是生动性,三是情感性,四是思想性。对意义和表现力的理解,是阅读审美的核心内容,也代表着阅读者的水平。
  例如,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的含义解释与意义阐述。原文语境是这样的: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三个短语都运用了讳饰修辞,委婉地写出了马克思逝世的基本事实,但是意义显然有所不同。“停止思想”,准确地揭示出马克思作为伟大思想家的身份,蕴含着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两句呈现递进关系,强化、加深了情感表达,表现出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的砖石是语段,语段的砖石是句子,而句子的砖石是词语。所以,只有像能工巧匠那样了解词语这些砖石,才能看得见墙壁的坚实,想象得出大厦的筋骨。词语实在是阅读者品尝文章美味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阅读只能是对奢侈盛筵的幻想。希望每一位虔诚的阅读者,用心灵关注词语,用智慧理解词语。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