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11期


中学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

作者:张培珍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的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例如早晨的zǎo,这个词本该写成“早”,但是《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却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在记录语言里zǎo(早,早晨)这个词的时候,“早”,“蚤”二字通用:从“蚤”字说,它所以当“早晨”讲,也只是因为它和“早”声音相同,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换句话说,“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1.通假字通常比较固定,一个字不能随便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被”。“备”通用;2.不能互假,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通“悬”,反之则不行;3.有的字按今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中的“趣”通“促”,今天已不同音了。下面将中学课本中常见的通假字归纳如下:
  1.“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2.“颁”通“斑”,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3.“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
  4.“辩”通“辨”,区别,如“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
  5.“辩”通“变”,如“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6.“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7.“宾”通“傧”,如“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分)
  8.“倍”通“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9.“被”通“披”,穿着,如“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10.“被”通“披”,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11.“敝”通“弊”,闲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过秦论》)
  12.“裁”通“才”,刚刚,如“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促织》)
  13.“采”通“彩”,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14.“畜”通“蓄”,积蓄,如“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15.“绌”通“黜”,罢官,如“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6.“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17.“槌”通“捶”,敲打,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1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六国论》)
  19.“得”通“德”,感激……的恩德,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20.“而”通“尔”,你的,如“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1.“而”通“能”,能力,“而征一国者。”(能力使一国之人信任)(《逍遥游》)
  22.“反”通“返”,回,如“三餐而反”。(《逍遥游》)
  23.“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廉颇蔺相如列传》)
  24.“父”通“甫”,人名用字,如“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25.“盖”通“盍”,怎么,如“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6.“盖”通“盍”,何不,如“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27.“共”通“供”,如“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28.“曷”通“何”,什么,如“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29.“阖”通“合”,全,如“倾城阖户”。(《虎丘记》)
  30.“惠”通“慧”,聪明,如“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31.“机”通“几”,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滕王阁序》)
  32.“具”通“俱”,详细,全部,如“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33.“倔”通“崛”,如“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分)
  34.“景”通“影”,影子,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35.“坐”通“座”,座位,如“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36.“距”通“拒”,把守,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37.“决”通“诀”,离别,如“(公子)辞决而行”。(《信陵君窃符救赵》)
  38.“扣”通“叩”,问,如“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传》)
  39.“雷”通“擂”,擂动,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
  40.“离”通“罹”,遭遇,如“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41.“帘”通“奁”,本文指嫁妆,如“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孔雀东南飞》)
  42. “零丁”通“伶仃”,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
  43.“敛”通“殓”,如“敛不凭其棺”。(《祭十二郎文》)
  44.“闵”通“悯”,指可忧患之事,如“夙遭闵凶”。(《陈情表》)
  45.“莫,,通“暮”,傍晚,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
  46.“没”通“殁”,如“孝公既没”;(《过秦论》)
  47.“免”通“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勾践灭吴》)
  48.“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49.“冥”通“溟”,大海,如“北冥有鱼”。(《逍遥游》)
  50.“内”通“纳”,按纳,如“毋内诸侯”。(《鸿门宴》)
  51.“女”通“汝”,你,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52.“殴”通“驱”,驱赶,如“今殴其民而归之农”。(《论积贮疏》)
  53.“卒”通“猝”,仓猝,如“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54.“耆”通“嗜”,喜爱,如“少益耆食”。(《触龙说赵太后》)
  55.“禽”通“擒”,捉拿,如“将军禽曹,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56.“取”通“娶”,娶妻,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57.“诎”通“屈”,如“其次诎体受辱”。(《报任安书》)
  58.“趣”通“趋”,往,取,如“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
  59.“生”通“性”,资质,禀赋,如“君子生非异也”。(《劝学》)
  60.“识”通“志”,记住,如“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2]

  • 整理者:绝情谷  2009年3月TOP